台灣生技的拐點到了嗎?>

生技新藥公司接連出事,創投大老直言:指標股被打成騙錢的公司,整個產業會好嗎?其實,台灣生技產業並非毫無優勢,只是炒作投機讓萌芽階段的產業面臨泡沫化危機,資本市場面臨修正,投資人信心亟待挽回,這場生技暴風雨究竟何時會停,還沒人能給答案。在這場風暴中倖免的醫材產業,不僅長期獲利穩定,成長率比傳產更高,不失為好的投資標的。

台灣生技大逃殺 生技展沒行情是警訊

台股萬點已成常態,無論科技、金融或先前股價落後的個股,幾乎同步走揚。眼見產業各類股接力表現,唯有生技股獨憔悴,今年不僅旺季不旺、連落後補漲也僅有個股表現。一般來說,7月是傳統生技月,今年生技展提早一個月在6/29-7/2舉辦,卻未能帶動生技投資氛圍再起。

生技股逢「 7 」必漲?

生技月最早可回溯至2003年7月,是台灣第一次舉辦生技展與相關活動,之後每年7月便訂為台灣生技月,邀請國外重要生技大廠來台媒合,並舉辦生技展覽與相關研討會,堪稱國內生技產業的年度盛會,因此每年7月前後生技相關類股通常有不錯表現,甚至出現波段漲幅。

回顧近年台灣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OTC41)於6-8月之表現,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2009-2013年,連續五年的7月OTC41皆上漲;其中2010年、2011年與2012年,OTC41從6月到8月皆連續上漲3個月,由此可看出,每年7月前後,生技股多半易漲難跌,特別在生技月前後,生技公司常藉由題材面與基本面來反應其價值。

接連利空重挫信心!生技股不復以往

不過,OTC41卻在2014年6月見到近幾年的波段高點,收盤價為242.77點,該月的確多頭明顯表態,自此卻不復以往。

之後三年,接連遇到基亞期中分析數據不如預期、全球系統性風險影響台股及浩鼎解盲事件,主力大戶資金觀望、投資人信心不足,也難怪OTC41積弱不振。

創投大老:指標股打成騙錢公司 生技業會好嗎?

尤其生技新藥公司接二連三出事,其他生技相關業者即使坐擁利多,股價就是漲不上去。例如安成藥(4180-TW)子公司安成生(6610-TW)罕病新藥里程金入袋利多不漲、中裕(4147-TW)愛滋病新藥TMB-355藥證申請進度超前,最快年底取得藥證,股價仍不動如山。讓人不禁想問,生技股到底怎麼了?

生技創投大老直言:「生技新藥產業的指標股打成騙錢的公司,整個產業會好嗎?」

他接著說,老實講,政治和政策(對生技)影響太大了,影響的是整體產業氛圍、資金和投資人信心,這絕對不會是一個正常的產業發展狀態。觀察國外的資本市場,生醫產業中,若新藥股正在整理,那醫材股就會成為避風港。

反觀台灣,在政治與政策影響下,台股吸引力減弱,外資僅集中在高價電子股,更不用說有超過一半的個股成交量未達300張,缺乏流動性和產業氛圍冷淡的前提下,外資怎麼會願意投資生技股?缺乏這些長期投資者,內資多半以短線操作為主,生醫產業長久下來體質也不會健康。

隧道何時見曙光?法人:最快2018-2019年

撇開政治干擾和資本市場貪婪不談,亟待信心的生技醫療產業並非走入窮途末路,但短中期整理是必然的,如同〈台灣生技的拐點到了嗎?〉中提到,法人保守推估,生技股最快要到2018-2019年才有機會重返榮景。

儘管當前台灣生技產業看來傷痕累累,就連生技月也未能帶動整體生技股行情,難道生技股真的看不到隧道盡頭的那道光嗎?

其實,業界前進的動力並未止息,資本市場主力大戶也並非放棄,業內人士指出,不少主力大戶持續關注好標的,只是現在仍觀望、等待時機,一般投資人對於生技產業的信心也須要時間重新建立。

不乏好公司!最缺信心和成功模式

「台灣生技產業不乏好公司,但現在的氛圍不僅缺乏信心,還需要有一個成功模式出現。」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說道。

張念慈認為,目前看來中裕(4147-TW)的進度比較快,若是今年底可以順利拿到藥證,明年底營收應該就能反應出來,屆時生技股的人氣就會漸漸回籠。

他感慨的說,政府其實應該強勢一點,整併對生技產業相當重要,唯有規模夠大,在全球生技業發展才能有競爭力;還有,政府應該成立大型創投,只要生技業者選題方向正確就輔導,強調有一定的策略才能對台灣生技業有所幫助。

全球都在拚精準醫療 台灣有ICT優勢

跳脫台灣,以宏觀角度檢視全球生醫產業布局,精準醫學是大廠搶進的未來趨勢,預估全球精準醫療規模(不含醫療院所)至2020年將從400億美金到700億美金,爆發性成長175%。

國際生技大廠搶進精準醫療的腳步更是從未緩下,美國基因定序大廠Illumina、Thermo Fisher紛紛進行融資,並與IBM等多家公司達成合作,布局中下游。中國在發展精準醫療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次世代定序(NGS)基因檢測市場更挾帶國家的力量全力發展,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會達到421億人民幣,眾多企業爭相投入。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垣崇認為,台灣很有機會從研究為主的「精準醫學」發展到臨床應用的「精準醫療」。尤其國內擁有厚實資訊與通訊科技(ICT)經驗,具一定優勢。

大廠也來台找策略夥伴

全球繪圖處理器領導廠商輝達(NVIDIA)全球人工智慧健康照護部門主管Andrea de Souza指出,當前的醫療結合數據分析、基因定序,是令人感到興奮的時代!

她看好台灣有很多優秀IT、AI人才,能夠結合優勢創造最大價值,更藉此次BBA之行來台尋找適合的策略夥伴。可以想見,未來行動醫療、數位醫療及雲端大數據進一步整合,可為未來智慧醫療創造無限想像空間。

嗅到精準醫療商機 國內大廠紛紛切入

在發展精準醫療趨勢帶動下,國內外業者都在預防醫學或分子診斷方面開發不少相關檢測技術,尤以癌症檢測為產品大宗。

國內不少廠商已嗅到精準醫療商機,像是賽亞、基龍米克斯(4195-TW)、行動基因、博錸(6572-TW)、ABC-KY(6598-TW)、慧智(6615-TW)、普生(4117-TW)和大江(8436-TW)都切入基因檢測領域,而創源(4160-TW)更是以新生兒基因篩檢為主。

健保資料庫結合大數據 價值驚人

除了ICT的雄厚實力,台灣還有另一個優勢:健保資料庫,日後可望成為發展精準醫療的厚實根基。

全球各國都積極投入基因資料庫建制,以作為未來疾病研究的基礎。誠如號稱「波士頓最會創業的台灣人」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副教授盧冠達也認為,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是發展精準醫療的優勢。若能結合大數據分析,進行精準醫療解決方案的開發,將有利於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

目前國際大廠仍把持機台與試劑市場,台灣的切入點莫過於運用現有資源,以健保資料庫做為基礎,擴展至華人基因資料庫,針對藥物、新療法進行篩選、開發和臨床試驗設計,將價值最大化,以耕耘利基市場,等待國際合作機會。

生物相似藥是未來趨勢之一

生技展的另一個亮點,則是華生藥廠(Watson)創辦人趙宇天。他是台灣人在美國製藥業事業最成功的代表,華生曾是全美第三大學名藥廠,2015年被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併購,金額高達405億美元(約1.35兆新台幣)。

2008年,他返台成立泰福-KY(6541-TW),進攻生物相似藥開發,BBA論壇上,他也強調生物相似藥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生物相似藥的崛起與全球人口老化,用藥需求增加,以及藥價如何降低成本都有密切關聯,台灣的機會點也在此。

趙宇天指出,根據統計,生物相似藥可較原廠生物藥省下定價至少20~30%,價格優勢將帶來不同的市場規模;同時也節省更多研發時間(對比一顆全新新藥平均要投入10-20年,僅10%可上市);並且可減少各國政府的醫療支出負擔,因此促成各國生物相似藥的相關管理法規相繼成立。

不過,他進一步分析,台灣發展生物相似藥仍有挑戰,首先並非所有的生物藥都可以發展成生物相似藥,有的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金錢,至少5-10年花上千萬是跑不掉的。因此,如何選題、法規配合、研發團隊和資金缺一不可。

人走、資金撤、信心崩 生技還剩下什麼?

生技醫療產業相當廣泛,在台灣可大略分為製藥、醫療器材與應用生技等三大領域。對比近來爭議頻傳、研發動輒燒掉大筆資金、「十年磨一劍」的新藥族群;醫材的特性則是像傳產般穩定成長,持續有獲利進帳,更有人口老化與精準醫療兩大趨勢加持,反而是常遭外界忽視,「惦惦吃三碗公」趨勢產業。

全球人口老化為根基 醫材需求大

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也帶動醫材產業需求增加。隨著相關老化疾病、慢性病醫療照護需求等提升,帶動相關治療及輔助醫材的商機愈趨廣大,其中具創新性、高效率及低成本的產品與服務,例如隨身血糖監測儀、家用洗腎機、可攜式氧氣等,創新醫材更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此外,醫用耗材類產品亦是醫材中較為穩定成長的項目,2015年全球醫用耗材市場高達507.6億美元,包括導管、繃帶、敷料、縫合材料及注射器等產品的使用度均不斷提升,發展逐步成熟。而在高齡化需求不斷湧現下,包括輔助器具、牙科、骨科與植入物等醫材產品的重要性也一直提高。

根據BMI Espicoom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為3239億美元,預估2018年將可成長至3825億美元,2014-2018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5.7%。

為提升獲利 同業整併成必然

隨著醫材市場大餅不斷擴大,普華國際財顧執行董事翁麗俐指出,國際上醫材產業多以同業整併為主,投資或併購小而美的利基型廠商,以擴大產品線及涉入新應用領域、增加市場規模以提升獲利。

從2016年醫療器材的前十五大併購案可觀察到,骨科、心血管等高階耗材領域,以及精準醫療(體外診斷IVD、POCT、基因定序)為產業併購重點,幾乎佔了一半;而2015年則以骨科及牙材為主,佔比高達30~40%。

連大廠都不敢小覷中國市場

從上看出,骨科醫材領域是併購的主要重點。尤其全球人口老化速度加劇,有望驅動骨科醫材市場持續成長。聯合國資料指出,2020年美中兩國65歲以上人口將分別為 5500萬人、1.7億人。

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於2015年的臨床報告指出,美國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人口為250萬人,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則有470萬人,在人口老化趨勢下,對人工關節置換需求也將增加。Wall Street Research報告指出,2012~2018年中國人工關節市場年複合成長率16~17%持續成長,未來市場前景和成長性仍深具期待。

回顧2012-2014年骨科醫材產業併購活動熱絡,多為國際大廠併購中國本土骨科廠商,藉由併購發揮綜效,快速進入中國市場,並往上搶占中階市場。台廠部分,透過擴產與併購積極布局美國及中國市場的聯合骨科(4129-TW),就是很好的代表。

「科技+醫材」題材趨勢強勁

除了併購題材熱絡,法人也指出,美國醫材股中擁有「科技+醫材」題材的公司,多半為財報穩的績優飆股,像是開發達文西手術系統機器人大廠Intuitive Surgical、體外診斷試劑巨頭Thermo Fisher等2016年獲利表現相當亮眼。整體而言,醫材股表現比新藥類股來的好。

美醫材股成生技資金避風港 台灣呢?

正因有穩定收益,加上市場前景可期,在美國醫療器材類股,特別是醫療設備相關被視作趨勢性類股。

台灣市場是否與國外不同?顯然是完全不同,因國內生技產業鏈發展正處於萌芽階段,資本市場經過瘋狂追逐本夢比後面臨修正,投資人信心近乎崩盤,連對醫材股都缺乏信心。

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觀察,以美國生技醫療相關類股來說,每當新藥股盤整或回檔,獲利穩健的醫材股就成為資金避風港;不過,反觀台灣卻未見該現象。

台醫材突圍的力量有多大?

其實,國內醫材公司普遍規模小,要怎麼突圍顯得格外重要。翁麗俐表示,台灣相較於全球併購風潮,生技產業併購並不熱絡。面對國際大廠的競爭,只有整合企業資源、強化競爭規模一途才能搶佔國際市場。

若分析國際間驅動併購之關鍵因素,台灣並非毫無競爭力,像是擁有具吸引力的資本市場、充沛的資金來源、具有新技術等,產業整併、異業結盟、及跨業投資等議題正在發酵。

除異業結盟外,跨業投資併購也是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趨勢,舉例來說,明基友達集團由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跨入醫療產業是膾炙人口的經典案例,明基友達集團跨入醫療產業已10年且小有成就;過去的EMS大廠過度仰賴在資通訊產品,而明基陸續透過併購跨入醫療設備與器材的製造,並利用技術的升級開發醫療耗材產品,是少數成功由資通訊產品轉型為醫療電子與耗材的廠商。

翁麗俐認為,展望未來的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可能出現三種可能,1)國內生技業者先進行整併以擴大規模,2)生技與資通訊業者合作發展醫療器材,以及3)入股海外同業或接受國際大廠投資,預期將左右未來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

現在的台灣生技走到一個關鍵拐點,人走、資金撤、信心崩盤,正在萌芽的產業是否夭折令人擔憂,若撐過這波重擊,以併購增加產業強度,何嘗不是一個突圍的機會。

生技投資氣氛轉向!由虛轉實成顯學

新藥股近來氛圍低迷,往年生技展前的生技行情不復見,在指標股解盲不如預期後,生技投資暫時「由虛轉實」,從本夢比股轉往業績成長股。

新藥股讓人又愛又恨

提到生技股,多數人想到的應該是日前爭議頻傳的新藥股,但生技醫療產範疇廣泛,包含生技新藥、原料藥、醫療器材類、通路代理甚至保健食品類也包含在內。

以讓投資人又愛又恨的新藥股來說,其特性就是高報酬、高風險,尤其生技股淺碟特性特別明顯,禁不起一點大波動,最明顯的特色就是「股市總市值」較小,相關公司多半規模不大,波動大、容易被炒作。

醫材股多隱形冠軍

相較於新藥股,醫材股的特性則是像傳產股般穩定成長,卻擁有不錯獲利,同時也受惠全球人口老化需求穩定向上趨勢。舉例來說,一向低調的精華光學(1565-TW)2016年獲利僅次於股王大立光(3008-TW),穩坐獲利王第二名寶座,堪稱是隱形冠軍最佳代表。

相較於新藥股開發動輒15年,最終結果還可能以失敗告終。反觀,醫材開發時間較短,且動物試驗結果於臨床試驗的再現性亦較高(從動物實驗就知道是否有效果)。

由於醫材與人體安全有相當大關係,不僅要通過審查,TFDA還依據風險高低又將醫材大致分為三級,低中高風險及創新型醫材。一般而言,中、低風險醫材可不需臨床試驗便可獲得上市許可,至於高風險及創新醫材就得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傳統醫材優於創新醫材

以台灣來說,傳統醫材比起創新醫材或許是更佳的投資選擇。以傳統醫材的隱形眼鏡為例,根據經濟部公布,2016年生技醫材業產值為62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隱形眼鏡每年呈雙位數成長,帶動眼鏡製造業成為醫材業產值主力。

前台灣工銀證券投顧投資研究部協理廖昌亮認為,以目前來說,台股仍是傳統醫材股優於創新醫材股,原因就在創新醫材成功模式尚未建立。

創新醫材法規挑戰多

攤開創新醫材的產品獲利來源,最重要的就是技術授權金/里程金,即授權對象及金額大小,像益安(6499-TW)就是台灣第一家創新醫材研發公司;至於一般的醫材公司,獲利模式可從市場佔有率、匯兌和毛利率去推敲。

只要是生技醫療相關產品,都需受到法規嚴格管制,符合各國規範。業內人士認為,創新醫材跟新藥研發模式有些相似,都需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對創新醫材來說,最重要的是拿到FDA准證,因此相較於傳統醫材,創新醫材光是法規問題就得面對更多挑戰。

搶進醫材股 還有這些觀察重點

不過,檢視醫材股的模式與ICT相關類股大同小異,基本面如產品線、題材和產品授權對象及金額大小;財務面則做為股價中長線觀察指標,須從營收、獲利成長性觀察。德信證券分析師林信富指出,營收與獲利的成長是股價中長線走多的最主要原因。

林信富指出,醫材股有營收與獲利可追蹤。舉例來說,成長動能一直很強勁的邦特(4107-TW),為何近來表現不佳?觀察該公司EPS從2012年的2.12元一路成長到2016年的5.17元,在獲利穩定成長下,股價一路從30元左右飆到去年4月21日高點的173元,大漲逾4倍。

在營收與獲利的高成長下,市場給予的高本益比成為推升股價主要動能;不過,當營收成長趨緩,加上毛利率連五季下滑,過去享有動輒20-30倍的高本益比就會被修正。

而不受生技股急凍氣氛的豪展(4735-TW)剛好相反,營收與獲利正進入高成長期,EPS從2014年的0.87元一路成長到去年的2.46元,2017年第一季的毛利率也衝上29.43%的近幾季新高,搭配前五月累計營收持續正成長20.25%,今年EPS保守預估將最少3元起跳,這也是為何公司股價能在生技股多數一片慘綠中逆勢突圍的最主要原因。

從ROE選出價值投資定存股

從基本面和財務面可篩選出好的醫材股,若再加上股東權益報酬(ROE)做評估,則可選出具有定存概念的優質股。

ROE可以看出一家公司利用股東權益創造獲利的能力好不好,ROE越高表示獲利能力愈佳,公司回饋給股東的獲利愈多。這邊的獲利與EPS不同,雖然EPS與ROE的分子都是稅後淨利,但ROE的分母為整個股東權益,而EPS分母為公司發行股數。

其中,普通股股本和股東權益,兩個分母的差別在於「特別股」和「保留盈餘」會隨著企業不斷成長,通常保留盈餘會用來購置公司資產,再更進一步擴大獲利。而股本通常只佔股東權益的一小部分,因此EPS僅能反應公司每股賺多少錢,EPS高可能只是因為股本相對很小。

  • 股東權益 (股東擁有的公司淨值) = 公司總資產 – 總負債
  • 平均股東權益 = (期初股東權益 + 期末股東權益) / 2
  • ROE公式:稅後淨利 / 期初和期末股東權益平均
  • EPS公式:稅後淨利 / 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權股數

醫材獲利股王出列

經過篩選可發現,醫材獲利王精華(1565-TW)穩坐寶座,受惠新擴建的12條新產線預計年底投產,擴產幅度約兩成,以應付中國及日本客戶需求,2018年成長動能可望再向上攀升,法人認為精華將於第四季營運重回中高速成長。

其他像是電動代步車、電子血壓計、血糖計及其試片等產品皆是推升醫療器材產業成長的主力品項,指標公司如鐿鈦(4163-TW)、邦特(4107-TW)都在其中。

儘管上述醫材股擁有不錯獲利,但從整體來看,台灣雖擁有醫材加工供應鏈體系,但國內醫材以低階產品為主,高階醫材仍以進口居多,因高階醫材關鍵技術的研發門檻較高,專利和法規認證是一大考驗,該如何透過正確戰略與戰術,讓台灣醫材產業更上一層樓,推高產業層級與獲利規模,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