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正積極準備,希望吸引兩岸三地的生醫公司前往掛牌上市,台灣生技業會因為香港豐沛的國際資金而選擇出走嗎?台灣資本市場需要哪些改善,才能讓企業根留台灣?布局生技股,今年又有哪些投資策略?

港交所開大門 台灣生技蠢蠢欲動?

香港交易所於去年底,提出容許未營利生技公司可在主板上市的想法,今年2月23日展開「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徵詢市場意見」,並於4月24日總結諮詢,允許營利/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發行人可在主板上市,並通過同股不同權方案。新規4月30日開始生效與接受申請,預計今年就有首波台廠前往掛牌。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擔憂,認為港交所搶市來勢洶洶,緊接著還有大陸A股入摩的磁吸效應正發酵。立委曾銘宗更提到,他最近接觸國內前五大承銷券商,都不約而同提到幾乎有3~5家上市櫃公司詢問如何在台股下市,並在大陸股市掛牌的消息。

國內投資圈會如此擔心並非空穴來風,自2014年基亞解盲失敗、2016年浩鼎解盲不如預期,又有內線疑雲官司未明,媒體風向和檢方持特定立場解讀官司,影響資本市場對生技醫療產業的信心,股價低迷也讓生技公司在資本市場籌資陷入冰河期。

像是喜康-KY(6540)撤銷上興櫃,轉往其他市場上市籌資;台微體(4152)亞獅康(6497)也都規劃發行ADR;較具爭議的健永(6453)也自撤上興櫃,計畫到美國掛牌;中美冠科-KY(6554)由國際知名的JSR Corporation日本公司收購下市;華人生技大咖許中強的IMPAX台灣子公司益邦製藥,也決定賣給保瑞藥業(6472);此外,永信控股(3705)旗下永信(昆山)在大陸新三版掛牌,也讓生技公司未來的掛牌規劃地區備受關注。

國內生技公司接二連三地下市、海外掛牌以及併購動作頻頻,讓人不禁憂心,是否台灣掛牌生技公司股價長期被低估,因資金需求或市值過低而引發併購及其他外部風險。

跟你想的不一樣!港交所搶人 對台生技衝擊沒那麼大

近來,港交所廣開大門招攬生技業上市條件看似門檻低,其實上與台灣大同小異,只是前者是明文規定,後者則為審查會專家審核。不過,專家審核卻衍生出業者抱怨的「潛規則」一說。

生華生技(6492)總經理同時也是創投界資深大老宋台生認為,港交所新推出的生技業上市條件跟台灣沒差多少,雙方各有優劣,平心而論,港交所此舉主要是為吸引中國生技公司、中國的資金,台灣生技公司若僅僅看到港交所允許「未有收入的生技科技公司發行人可在主板上市」就貿然前去掛牌,恐怕會因規模太小,讓股票缺乏流動性。

此外,宋台生也表示,若要在香港上市,上市前最後一輪增資必須讓VC(創投)入股,港交所認為這樣才對投資人有保障,但實際上台灣很多生技公司,原本就有創投股東,而創投在生技公司掛牌後,通常第一件事就是賣股票,以他過去在創投這麼多年的經驗,上市前讓VC入股,「會搞死台灣的公司」。

宋台生笑著說,「不要緊張,我們不會走!」香港看生醫業的分析師不到十個人,而且只看大型股,小型生技股去了沒意思。

吸引國際資金 未必只有出走一途

他並說,台灣生技公司看中的是香港的國際資金活水,不過吸引國際資金未必要赴港上市,台灣櫃買中心有嚴謹的制度,更何況推動生技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也累積了多年經驗。

另一方面,櫃買中心也指出,目前上市櫃生技類公司合計有113家,其中上櫃公司就佔了81家,生技醫療類股最近3年度申請IPO(初次公開發行)家數排名第一,顯見生技產業已在櫃買市場產生了群聚效應,櫃買已形成生技板塊,這都是櫃買對比港交所的優勢。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則認為,台港證券交易所之間有競爭、遊戲規則才有改進的空間。香港是第一次實施這樣的遊戲規則,讓無獲利的生技股上市,接下來也要觀察香港是否能承受這樣的風險。

潛規則一說 其來有自

李鍾熙坦言,市場言之鑿鑿的生技股IPO有「潛規則」,其實是香港對IPO公司的審查有清楚的規定,新創公司在上市前必須要有外部專業投資人,且投資的股權要有一定的比例,這些都是讓外部專業投資人的審查團隊先行把關,降低掛牌後的風險。

然而,因為目前台灣法規訂立不夠清楚(參見表一),才衍生一直為人詬病的「潛規則」說法,加上台灣無法與國際接軌,臨床開發和新藥審查曠日廢時,資本市場不友善對於創新生技公司有害無益,為了要到國際市場募資,出走是必然的結果。若是台灣公司都相繼出走,特別是被視為台灣轉型的重要明星產業生技,對產業發展和資本市場是一大傷害。

中港放寬條件攻IPO 台灣政策怎麼拆招?

面對香港與大陸持續放寬政策,讓創新研發的生技公司更容易在公開市場取得資金,國內的金融及資本市場政策應如何因應?

金管會顧立雄主委在日前演講中提到,依據經濟部統計,2017年生技產業營業額估計為4860億元,較105年成長3.4%。而金管會為協助生醫產業發展,推出一連串措施。

官方鬆綁金融業資金運用 樂觀看待中港放寬政策

首先是開放銀行對創投事業及創投管理顧問事業持股比率上限,由5%提高至100%,整體銀行可投資總額約1000億元。除鬆綁金融業資金運用,顧立雄也表示,金管會已草擬多元上市櫃方案,未來生醫產業除可採取科技事業上市櫃模式外,只要淨值或是市值超過一定門檻,即可申請上市櫃,希望促成更多台灣與國外優質生醫公司上市櫃。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生醫產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他表示,政府正積極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每年更挹注生醫產業方案約95億元,大力支持生技產業的發展。原先規畫四年通過40項高值醫材國際上市,然而4年的想法,2年內即已達標,可見台灣生醫產業的充沛能量及優先條件。

如何根留台灣成關鍵 資本市場成熟了嗎?

對此,李鍾熙則認為,台灣生醫產業近幾年的蓬勃發展與資本市場活絡密不可分,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發展是重要因素、助力。而面對香港與大陸持續放寬政策、讓創新研發的生技公司更易取得資金,並積極邀請台灣生醫產業前往掛牌,顯示國內生醫產業已有初步成果,若政府能打造更優越的產業環境,讓企業根留台灣,將能繼續帶動產業發展。

但若誠如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所說,台灣資本市場並不是很成熟,國外資金也不願意進來,則會使得台灣生技業想要找到好題材的困難度增加。

金管會、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拿出數據和政策,證明對台灣生技業有信心,但政府政策是否真能留住台生技公司不出走,中長期還需要再觀察。當然,不管外部風險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產品的競爭力誠如宋台生所說,生技製藥公司成長的驅動主因,「產品!產品!還是產品!」,益安生醫陳怡如副總經理也提到,「選對題目、找對趨勢,是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迎春風 台灣生技產業2018年谷底反彈

近來受到中裕(4147)新藥獲美上市許可、益安(6499)創新醫材才成功授權的激勵,加上生技類股基期相對低,帶動生技族群日前谷底翻升、強彈一波,國際總經基本面複雜,影響台股漲跌,相對抗跌的生技股中像是展旺(4167)泰博(4736)美時(1795)浩鼎(4174)均有不錯的表現,而葡萄王(1707)大江(8436)麗豐-KY(4137)寶齡富錦(1760)晟德(4123)等也力守在重要支撐上。

香港醫療類股持續走升 台灣生技有回暖跡象

生技仍為當前人氣主流,尚有短線操作空間,但盤面上仍以獲利穩定的高殖利率概念股,以及第2季營收可望成長的旺季股,是波段選股的重心。法人認為,下半年新藥公司藥華藥(6446)台微體(4152)智擎(4162)及醫材公司安克(4188),可望陸續授權成功,延續生技族群再漲一波,布局仍著重在有實質成績並已具臨床數據證實的標的,藥華、中裕和泰福(6541)值得持續關注。

另一方面,香港生醫類股評價持續走升,法人建議布局主軸以龍頭白馬為主,包括石藥、復興藥業、中國生物製藥以及藥明生物。

前期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