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創業,或許你也會覺得,它該像Uber或Airbnb那樣,是個以新概念打破行業生態、從創投獲得好幾輪融資、在還沒獲利之前就快速擴張規模,最終在全世界形成難以阻擋的風潮。而像竹藝、南北貨、教育等傳統事業的轉身,從舊概念中找出新活力,甚至為地方重新帶來生機,這樣的創業能量,也同樣彌足珍貴。

短期創生 如何形成永續能量?

為了希望吸引年輕人返鄉服務,重振地方活力,日本首相安倍的地方創生政策近來獲得許多討論。台灣同樣有年輕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工作的現象,國發會推動地方產業加值發展的政策,希望為各個鄉鎮注入能量。去年的「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就有不少精采的老街區設計案例,但是短期的計畫,要怎麼形成永續的能量?還是得回到在地發展才是正解。

這裡想談的創業,並非創造全新商業或全新技術的新創事業,而是從舊產業中切出新角度,為地方注入新活力的青年創業。對台灣整體發展而言,推動新創的確有其重要性,不過看台經院分析數據,新創事業仍然偏重數位產業發展。

台經院研究團隊盤點去年3495家國內新創企業,以產業分析來看,有34%集中在資訊科技與網路應用業、生活消費與服務佔13.4%、生醫與健康約佔11%,教育學習產業則僅佔微小的2.6%。雖然各產業之間發展動能有相當的落差,但其中正是青創可以揮灑的空間。

選擇創業,是因為可以去用自己的方式實現夢想,但青年創業並非一條輕鬆寫意的路。青創與新創最主要的差異之一,在於創業時就必須考慮公司怎麼「活下去」。不能靠創投、別想依賴天使投資,青創面對的是最真實的殘酷,但換個角度來說,只有先通過這一道考驗,它才能夠走出自己的路,為所在的城市和產業帶來動能。

人文青創 找回人與土地的價值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近十年來青年創業跟上個世代「一卡皮箱跑遍全世界」的模式有很大不同,並逐漸匯聚成一股形塑台灣新面貌的新動力。儘管有許多新創仍然環繞著科技、數位網路、電子商務,但另一股新的勢力也值得關注,有這股新勢力有人稱為「文創」,或稱為「小物、小農、小確幸」的創業潮流。

長期研究創新策略的政大教授吳思華表示,過去台灣與全球的經濟成長,大多由科技創新所帶動,但進入21世紀之後,「人文」則逐漸取代了科技,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分析目前新創的產業類型,如同前面分析,科技、數據雖仍然是大宗,但人文創新也的確在台灣各地各個不同領域崛起。

「人文創新的核心議題,是人本、在地、以及共創價值,」吳思華和研究團隊觀察發現,這是近幾年嶄露頭角的年輕創業家共同的核心價值,雖然可能以不同的業態呈現。同時,他們所選擇的也不限於過去台灣創業家們較擅長的製造業,而是透過生態系的建立,包括創造「實驗的機會」「展演的空間」「社群的支持」,集結優秀個人,不再需要龐大的資金,「小小的組織就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雖然乍看之下似乎不是下一個台積電、鴻海進軍全球攻城掠地的規模,但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小確幸」。這群以人文為基底的新世代創業者有幾個特點,和過去創業家明顯不同,首先,他們都是看到了當前社會的問題或需求,於是決定著手改變,並且相信自己的創業行動會帶來改變。其次,他們創業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自己,更希望能夠找回人與土地的價值,甚至願意為了這個價值,犧牲自己安穩的工作與生活,只希望能夠搭建一個舞台,讓更多人有機會省思、參與,進而發光發熱。

而且,這群創業家不只看營業額與獲利率等財報上的數字,而更在意影響力;他們賣的不只是產業或服務,只希望能夠改變一些人與一些事。就像TEDxTaipei的策展人田欣怡所說,只要能夠提供省思的機會,「就算是(只影響)一個人也好。」

分享自己的經驗 就給了別人機會

例如,IOH(Innovation Open House)開放個人經驗平台創辦人兼執行長莊智超,原本在MIT媒體實驗室擔任研究員,意外發現台灣留學生數量急遽減少,意識到台灣很可能在全球競爭中失去位置,以及教育資訊落差的嚴重問題。「我們動手做,就能改變一些事情,」莊智超說,與其在臉書、PTT上抱怨,不如一起捲起袖子。於是他回到台灣,開始推動目前為台灣大學生及高中生普遍熟知的IOH,邀請在海內外讀書、工作的台灣人,用影片分享在國外的求學經驗。

看似簡單的影片,其實從找到合適講者開始,甚至可能需要耗時二、三年,往來50、60封e-mail才能完成,這是出於莊智超對內容品質的堅持。為了維持影音品質,他在2013申請「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並獲得80萬元的夢想起步金,全部用在建置技術平台與訓練志工。也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獲得關於生涯的完整資訊,他將講座內容從國外大學系所擴大到國內各系所介紹,在短短數年間成為高中大學生們選擇學校的重要資訊來源。

「講者們免費把自己的經驗捐出來,給台灣年輕人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也因為這樣無償的分享,讓年輕人有了一個深入理解自己的機會。」這是莊智超心中的圖像:「讓每個人有機會得到完整的資訊,選擇做最好的自己。」

了解自己,同時從別人所做事情當中找到值得學習的價值,也是TEDxTaipei堅持的核心信念。創辦於1984年的TED,原本只是一群喜歡追求新知的人聚集共同分享知識的聚會,直到2002年開始以影片擴大影響力,成為全球知名知識平台。2009年TEDxTaipei正式成立後,由許毓仁召集了一群年輕人,讓TED與本地關注的議題更貼近,也打開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過,在許毓仁接受政黨徵召擔任不分區立委之後,TEDxTaipei有了極大的轉變。

尊重「人」的價值 弭平資訊落差

「生而為人,我們可以藉著這樣的平台去認識另外一個人,」田欣怡相信,TEDxTaipei的存在可以讓許多人的聲音、創意被聽見,讓聽見的人得到啟發或省思的機會。為保留這個人文與分享的價值,雖然公司解散了,但是原本的策展團隊重新成立社團法人,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繼續經營。除了一位負責聯絡及行政的祕書之外,其他人都是志工,利用下班後的時候維持TEDxTaipei的運作。2017年的年會,就是由這群志工在有限經費與時間中順利辦成的。

在傳統觀念裡,總認為應該先求生活溫飽再去「做公益」,但在新世代創業家心中,達成目標的急迫感與價值遠高過一切。為了達成心中想望的目標,他們寧可放棄別人認為安穩的工作收入,走一條「前無古人」的路。這條路的目標不是創業致富,而是實現更重要的價值。

在美國讀書工作八年,莊智超發現,通常會請教他留學資訊的人,「多半是北一女、建中和台、成、清、交等名校學生。」其他的學生呢?有沒有學長姐可以詢問?如何得到這些只有到了國外才會知道的資訊?「不管是偏鄉或都市的孩子,都可以從中得到資訊,」莊智超真正想要做的是,讓所有需要資訊的人都能擁有公平的機會得到,解決資訊差距所帶來的社會不公平。

為傳統注入新活力 老街老鎮再創風華

同樣要解決「差距」的問題,何培鈞則是看到了台灣城鄉差距、偏鄉小鎮人口流失的嚴重,並下定決心用行動來改變。大二時在竹山看到宛如廢墟的百年古厝是他實踐夢想的起點,貸款1500萬赤手空拳讓古厝變成了「天空的院子」,在幾經轉折後成為全台知名的民宿。

但他並沒有停下腳步,接著成立「小鎮文創」,著手解決小鎮人口流失、產業沒落的問題。在他的影響之下,原本離開家鄉的年輕人紛紛返鄉,有些人接掌家業為傳統竹產業找尋新出路、陳舊破落的客運車站變身為餐廳,還有許許多多年輕人到竹山「打工換宿」,為竹山小鎮注入更多創意與活力。因為成為民宿老闆不是他人生的目標,他心心念念的是,讓小鎮重新找回年輕人、找回活力,並且將這種實現夢想的信念推廣出去,找回過去地方的美好,「讓台灣成為華人社會良善價值創造中心。」

跟他有相同理念的,還有在大稻埕經營街區文化的世代文化群創辦人周奕成。曾經是阿扁文膽、也曾自創政黨的他棄政從商,因為看到了大稻埕豐厚的歷史文化資產,以及經過150年時光淘洗仍屹立不搖的商業智慧,決定落腳大稻埕,租下多棟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屋,定位為「藝埕」,做為傳統產業創新育成中心。

自稱「賣藝人」「周俗俗」的周奕成表面看似從事商業,實則在建立一個新舊融合的文化座標。對於經濟和都市發展曾有深入研究的他,看出目前資本主義社會「過度製造」「過度消費」的問題,相信最終人類的需求還是會回到基本,「例如飲食、居住、穿著……,無論經濟如何起伏,這些仍然是好的行業。」他說,必須把年輕人帶回這些傳統產業,新舊接軌,在傳統的智慧基礎上長出新的商業模式,進而回饋到文化中,成為生活的肌理與底蘊。

一個是在台灣曾經最繁華的市區、一個落腳在中部山間的小鎮,不約而同的,周奕成跟何培鈞都相當關注區域發展的走向。打造觀光景點並不是他們的目標,產業與生活才是真正的重點。何培鈞指出,人潮多寡或者產值多少只是表面的概念,「我們所用心布局的居民,文化,生態,公益,教育……這些才是重點。」

像IOH、TEDxTaipei、小鎮文創、世代文化群這樣的新創在台灣各地還有很多,從營業額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大;帶給社會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很難用數字計算。不過,正因為產值不大,如何能讓這些新創找出最好的商業模式,長期永續經營下去,就是最重要的議題。

有計畫、能自律 是成功的基本條件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的確會有許多挫折,而創業的道路並不容易,以小小資本打造出自己事業版圖的周怡君,在她著作《女力!微型創業必修心法》中也提到,創業不該是一股衝動,或是「嘗試一下當老闆的感覺」;對於自己的夢想,必須能具體描繪出它的樣貌。

不管選擇怎樣的事業,是創造新的軟體應用服務也好、或是賣小吃也好,它必須是一件你喜歡的事,並且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戰場,如此才能從創造差距中發掘獨特的商機。而擴張規模之後,隨著創業者的角色轉變成管理者,所需要的技能也變得不同,在原本產業的動態之外,還必須具備管理、財會、行銷等各方面能力,投資自己也更加重要。

詹宏志曾在2016年的公開演講中提及,「既然那是所有創業者不可避免的過程,你不會只創業一次,一旦創業,它就沒完沒了。因為你不斷要重新定義你的事業,其實是沒辦法停下來的。」周怡君也強調,創業不是開業後就坐享其成,而是一場長期戰爭,需要以計畫和規律來實踐自己的想法。創業者若不懂得自律、沒有計畫,也不充實自己,那麼失敗是必然的。但不要怕!失敗也十分可貴,從錯誤中所習得的經驗,對未來的道路是最有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