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邁入「第三波」變革

文/陳怡婷

雖然在典範轉移的時代,政府是很難改變的框架,但在這前提之下,Fintech在台灣也不應該被限制,若是開放帶來的效益大於轉型過渡期的痛苦,就沒有理由置之不理。政府的角色職責應該是解決問題,容許新的創新模式出現,而非走回頭路,用不合時宜的法規去阻擋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因噎廢食只會付出更大代價。

舉例來說,P2P Lending源自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英國國內經濟衰退,當時P2P借貸興起,不僅幫助許多中小企業存活,也成為一股金融互利的旋風席捲全球。

過去民眾金融借貸都是找銀行,有很多是小額借貸的需求,但卻不見得會符合銀行的審核資格,但民眾借貸的需求仍在,因此P2P Lending網路借貸平台才應運而生。但金管會卻用重重門檻限制,非銀行業者辦理金融業務資本額必須達一億元,對於新公司來講,資本額1億元有多難達到?某種程度上,高門檻的限制的確保障了傳統金融業者。

新創模式必然衝撞舊體制

楊家彥表示,這股Fintech去中心化、資訊透明的特性與傳統機構體制衝突,簡單來說就是既有金融從業人員受到衝擊最大,當銀行數位化、科技化,所需要的人力就大幅降低,裁員成為必然的過程,政府的職責就是要想辦法處理,讓受衝擊的一方傷害降到最低,意即對於受衝擊的業者的配套要儘快推出。

另一方面,Fintech新創公司擁有創意能量,但與傳統金融業者的競合關係依舊存在。無論是傳統金融業者想要發展自己的數位金融之路,或是藉由投資入股新創公司的模式,後者都會比前者更事半功倍。楊家彥認為,在既有傳統體制裡帶入Fintech新創概念去衝撞舊體制,組織內部也需要經歷新舊勢力的衝突過程,除非高層支持做內部改革。

舉例來說,預防醫學在生技醫療領域逐漸成為趨勢,新的趨勢對於既有的生技醫療治療及新藥版圖有重大改變,因此大醫院和藥廠一開始對於預防醫學的新趨勢是排斥的,直到精準醫療趨勢是不可擋,才不得不加入戰局,甚至藉著資本雄厚的優勢,透過併購方式,將精準醫療納入旗下。

大型金控已積極展開布局

那麼,金融科技是否也能依循生技產業精準醫療的模式?其實國內傳統金融業者已經悄悄展開動作,中信、富邦等大型金控都相當積極在金融科技布局,星展、花旗和萬事達卡等傳統金融業者也相繼成立基金,投資Fintech新創公司。

楊家彥以國外大型投資銀行投資Fintech新創平台為例,投銀基本上只出資,並不干預平台發展,唯一要求是優先看新企畫。若是新產品推出有不錯的迴響,也不排除聯名推出打知名度,新創平台做大後,自然有投資公司或創投想要進來把餅做大。

任何企業都要順應時勢、尋求升級與轉型。傳統金融業者面對Fintech來襲,焦慮自不在話下,目前不少傳統金融業者已投入Fintech的領域,看起來是往樂觀的方向發展。

不過,誠如立委余宛如所言,也有部分銀行所謂的Fintech,只是金融科技化、作業電腦化,頂多再加上服務行動化而已,極少提供全新的服務和商品,而這正是金融消費者最大的不滿來源。

金融科技是新的商業模式,面對部分金融傳統業者「有限度」的金融科技化,還要解決新舊組織的內部衝突,國外投銀的合作模式值得台灣效法,金融科技新創公司與傳統銀行業者合作,何嘗不是金融產業「第三波」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