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鉅亨網繼上週《低碳年菜專題》填飽你的胃之後,也別忘了為頭腦添點精神糧食。鉅亨網特別精選五本值得閱讀的好書,為您排解過年常見的情緒陰影,梳理狗年的投資大計與工作效率,以及點出兩岸社會盲點與課題的全新觀點,並貼心附上推薦閱讀族群與場合,讓你在新的一年,吃好菜、讀好書、過好年,用最好的姿態迎接好「汪」的一年。

揮別你的春節陰影

《情緒陰影》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滑手機看到朋友在臉書曬幸福照,你突然覺得心情低落,就把他封鎖了;還是進入一個陌生團體,身旁的人看起來厲害又迷人,你開始害怕…這些經驗,都是「情緒陰影」!

如果說格雷有五十道陰影,你想過自己心裡有幾道陰影嗎?所謂陰影,就是心靈深處的「雜質」,這些無法被自我所意識到的情感經驗,背後暗藏許多我們不夠了解自己的地方,更是阻礙我們身心能量的「情結」所在。

當然,陰影也是一種力量!這本書要帶領讀者,覺察「情緒陰影」的存在,把它提取到意識層面反覆思考,轉化成正向的力量。

推薦族群

對過年返鄉面對許久不見的親友感到頭痛,或為了媳婦回婆家、女婿回娘家深感焦慮者,都可以透過這本書自我拯救。

推薦閱讀場合

返鄉路途上的必備良品,理解那些過年時困擾你的情緒陰影與背後原因,讓你這個年節能真正從容應對,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本書書摘

什麼是「情緒」?我們可以將「情緒」視為一系列的個人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包含了個人的感受、思想與行為,也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的綜合體。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覺察情緒的存在:首先,你可以從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胸口鬱悶等心理和生理反應,來「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或者,你可以從腦中突然閃過的一些「想法」來發現自己的情緒。再不然,你也可以從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也就是「行為」)來體驗到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嗎?對大部分人來說,常常覺得情緒的出現是突然的、沒有邏輯的,甚至會在一種令人毫無防備的狀況下進入我們的生活。比方說,我的朋友小棋在臉書上看見他小學同學的全家福照片,明明人家只是分享一下生活近照,根本沒多說什麼,但小棋的心情卻變得非常低落,手指一動,就把他小學同學在網路上給封鎖了(而他們原本還挺要好的)。

我們先停在這裡想一想,你覺得小棋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讓他出現這樣突如其來的舉動呢?

是的,或許你已經想到,這是因為當小棋看到同學在臉書上展現出來的「幸福」時,無意識地就連結到自己的「不夠幸福」。雖然他和小學同學表面上並不是一種競爭關係,但他心理上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兩人正在相互競爭的「意象」。這種無意識的意象,點燃了小棋內心的負面情緒,讓他陷入一種沮喪的、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的狀態當中。

如果我們總是從意識層面去想像「情緒」,你會覺得「情緒」這個東西似乎是人很難自我控制的;但如果我們是從無意識的概念去深入「情緒背後的脈絡」,你卻會發現,那些引發我們負面情緒的事件,常常具有某些共通的本質。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早一步掌握情緒脈絡背後的本質,我們就比較容易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覺察到自己真正在意的點是什麼。

用榮格心理學的概念來說,當我們願意去面對心裡的負面情緒時,很快你會發現那些負向情緒的背後,其實連結著我們內心世界的一處「陰影」。

此時,如果我們可以不被困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中,而能更勇敢地再往裡頭踏進去一步時,很快你也會發現那些「陰影」身後,原來暗藏著許多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的地方,進而轉化自己內在的「情緒陰影」,變成正向的力量。

首先要了解,這些「陰影」是用什麼樣貌出現在我們的情緒和生活當中?知道了「情緒陰影」的樣貌之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去掌握它。而當我們真正掌握了心裡的「情緒陰影」,也才能去理解:為何自己始終無法擺脫別人對我們情感上的勒索?為何我們有時會困在對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的在意當中,無法動彈?為何我們明明排斥某些人事物,卻不由自主地要陷進裡頭去?

在這本書中,我們就是要進行一場扎實的自我分析與覺察之旅。從「情緒陰影」著手,理解你內在的黑暗與神秘,才能找回真正的情緒自由。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投資人必讀聖經

《科斯托蘭尼的投機世界 增修版》

若你將股神巴菲特每年寫給股東的信奉為圭臬,那更不曾錯過被譽為「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的這本書。被譽為「20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投資者之一」的他,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數次股市崩盤和石油危機,20世紀所有的通膨、緊縮、升值、貶值都深刻記在他的腦中。

這本書集結了他一生的經驗,只要貫徹幾個簡單的想法,不必每天在市場上殺進殺出,就能對全世界大多數的股市、債市、黃金、能源、房價等領域變化了然於胸,也呼應當今股神巴菲特所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再加上資金、耐心及堅強的心臟,你也能和科斯托蘭尼一樣,達到財務自主的人生目標。

推薦族群

給曾經或即將在市場打滾浮沉的投資人,或被全球股災嚇到驚魂未定的你,不論是新手或老手,只要細細咀嚼大師智慧,就有機會像他一樣,以散戶之姿,做一個不用看人臉色、可自由支配財富的貴族。

推薦閱讀場合

雞年台股封關後,利用這珍貴的八天休市期間,選個舒服的角落細細咀嚼科老畢生經驗總結出對市場判斷與投資策略,讓你在狗年用更嶄新的戰略眼光,優游於投資的報酬與樂趣中。

本書書摘

我曾投機過各種證券、貨幣和原料、現金和期貨,我不僅在價格上漲時投機,也在價格滑落時投機。簡言之,我投機各種東西,完全見風轉舵,或視經濟和政治局勢而定;經濟高度繁榮和衰退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貨幣增值和貶值,各種時期我都經歷過。

在長達八十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中,我至少學到一點:投機是種藝術,投機家是有識之士,是三思而後行的證券交易人士,能夠準確預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並且從中獲利。

股市存在其永恆不變的自轉,一如潮汐的漲落。憑我的經驗,每個週期性的循環都由三個階段組成:修正階段、調整階段和過熱階段。舉一個下跌後行情轉折的例子,在第一個修正階段,行情(曾經毫無道理地跌到很低)慢慢被拉到在某種意義上實際而合理的水準;在第二個階段,不利的因素漸漸改善,並且每天都明顯上升。第三個階段開始了,這階段股票價格每小時都上漲,行情和情緒相互推升,迴光返照使得行情繼續飆漲,完全反映大眾歇斯底里的情緒。

下一個股市跌勢的週期裡,幾個階段會以同樣的順序相互跟隨:過熱階段—價格漲得太高;調整階段—不利因素(利息調漲、經濟衰退、悲觀等)使投機者不安;修正階段—下跌行情造成了沉重的悲觀,反映在價格上,行情跌得像秋天的落葉,慌亂中股票被拋出。

最後階段的跌勢或漲勢波動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一個能教人休克的事件打破了這個魔圈。如果這個能發揮清潔作用的休克沒有出現,那麼最後純受心理影響的階段便會在市場發洩一陣之後漸漸平息。等有朝一日股市趨勢又會改變方向,在沒有任何理由,出乎大眾、甚至專家的意料下,開始了週期性的反向循環,這是股市永恆不變的自轉,就像自然界漲退潮相互交替。這個潮汐遊戲的原因是有兩種人握有股票:一是不動如山的堅定者,另一是風吹草動的膽小鬼,這兩種人的決定又是三項因素交錯的結果。

第一項因素是金錢,第二項因素是耐心,第三項是思想。我認為耐心,是不對每一件小事都作出強烈反應的神經。而有思想的人,就會聰明行事,不見得對或錯,但是會經過思考,有想像力。

沒有錢,光有耐心還不夠;而沒有耐心,只有錢也沒用。一旦沒有耐心就不能等到理想化為現實,而沒有思想的人也不知道耐心能有什麼作用。

這三項因素不可分割,如果缺少其中之一,持股人便是膽小鬼,不論大事小事,都反應過當,缺乏想像力,不用腦行事,而形之情緒,別人買他也買,別人賣他也賣。最大的問題是:絕大多數股票在什麼人手裡?如果堅定者擁有大部分股票,那麼甚至在不利消息的情況下,股市仍有能力向前推動;若是有好消息,股市甚至會爆炸。但如果大多數股票是落在膽小鬼手裡,那麼在第一則壞消息之後,就會爆發爭執。

如果行情在放大的營業額中下降,那麼肯定是大批股票正從膽小鬼移向堅定者。甚至會出現膽小鬼全數出脫股票,而股票全鎖進堅定者的保險櫃裡。這時膽小者有錢,通過洗禮的人擁有股票。

股票換手完畢之後,如果行情停滯,甚至遇到壞消息也不下跌,就證明市場已經做好了向前循環的新準備。這個反向操作理論,說來容易做來難,而股市中有90%是膽小鬼,最多只有10%是堅定者,這是經驗告訴我的。

投資人又該如何因應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到了第三階段急速擴張期的後半段時,即使股價一再下跌,投資人仍應該勇往直前、加入股票投資的行列。在行情上漲時的第一階段,應該繼續加碼,因為股票走勢已經過了相對低點。在第二階段中,投資人則應作個觀察者,消極地跟隨行情起伏,並作好心理建設,準備在進入第三階段後,從過熱的股市氣氛中退出,獲利了結。這也就是說,投資人在股市循環的過程中,有二個階段必須採逆向操作,只有一個階段可以順勢投資。

在第三階段急速擴張期的後半段,要投資人在行情一片看跌聲中買進股票,是非常困難的。當同事、大眾傳播媒體及股票專家都建議降低持股時,要反其道而行更是困難可是事實會向他證明,反向投資操作才是最正確的抉擇。

但要怎樣才能知道現在是處於哪一個階段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猜測。想要用科學方法預測股市行情或未來走勢的人,不是江湖騙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具此兩種身分的人。只有長年的經驗,才能培養出敏銳的直覺。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分心會壞了你前途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當現代人紛紛擁抱分心,將大把時間浪擲於紛亂的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上,也讓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不知不覺失去了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其實能以更好的方式生活。

「深度工作力」,說穿了,就是「專心」,別讓那些你以為必須隨時掌握的訊息偷走你的注意力。新的一年,讓這本書教你改變時間分配,區別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把時間花在刀口上,協助你成為時間與注意力的主人,進一步,讓你成為人生的主人。

推薦族群

三不五時拿起手機查閱最新動態的「機奴」,或是經常東忙西忙一整天,卻沒有完成什麼具體事情的窮忙族,這本書會是你的救星。

推薦閱讀場合

大年初五開工前,這本書幫你做點收心操。讓你新的一年不再滑手機滑到肌肉發炎,看盡另一半黑臉,甚至慘遭老闆打臉。

本書書摘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如果你研究古代或近代歷史上其他深具影響力的人物的生活,你會發現,深度工作是他們共通的特性。例如,早在心理分析家榮格之前,馬克.吐溫在紐約採石場農莊的一座小屋,寫作《湯姆歷險記》的大部分手稿,他的夏季就在那裡度過。他的書房離主屋很遠,他的家人必須吹號來提醒他吃飯。

另一方面,J.K.羅琳雖然使用電腦,卻以寫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期間從社群媒體消失而聞名。羅琳的助理直到2009年秋季才以她的名字註冊推特帳號,當時她正專心寫作影集《臨時空缺》,所以在頭一年半她唯一的推文是:「這真的是我,但你們恐怕不會常看到我的推文,因為我目前最常用的是筆和紙。」

深度工作當然不是歷史人物或科技恐懼症者的專利。微軟執行長比爾蓋茲以一年兩次的「沉思週」而聞名,在沉思週期間,他會離群索居,通常住在一棟湖濱木屋,什麼事也不做,只沉思大事情。

有影響力者無不善用深度工作,這很值得強調,因為它與現代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行為恰成鮮明對比,大多數人正快速遺忘深度的價值。深度工作的需要日增是一種新現象。隨著我們轉向資訊經濟,越來越多人變成知識工作者,深度工作也隨之變成重要資產。

深度工作的價值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與學習有關,今日的資訊經濟仰賴快速進步的複雜系統。因此,想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中保持價值,你必須有能力很快學會複雜事物。達成這個目的需要深度工作。如果你不培養這種能力,你可能隨著科技進步而落後。

第二個理由是,數位網路革命的影響是兩面刃。如果你能創造有用的東西,它可以通達的受眾(亦即僱主或顧客)基本上是無限的,這將使你的報酬大幅擴增。另一方面,如果你創造的東西平庸無奇,你的麻煩可大了,你的受眾很容易在線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要想成功,你必須使出混身解數,創造最佳績效,而這是一個非深度不可的任務。

不過,現代知識工作者與深度工作漸行漸遠的原因不難理解:網路工具。這個統稱涵蓋各式各樣的通訊服務,像電子郵件和簡訊、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媒體網絡,以及形形色色的資訊娛樂網站。這些工具,加上隨時隨地可以透過智慧手機和聯網電腦使用它們,把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注意力切成片片斷斷。麥肯錫公司2012年做的調查發現,一般知識工作者現在花超過60%工作日的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用於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工作時間的近30%。

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下無法從事深度工作,因為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這不表示現代知識工作者心智懶散,事實上,他們宣稱自己隨時都很忙碌,而這種工作方式正好是深度工作概念的反面:淺薄工作。這是指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在網路工具的時代,知識工作者越來越以淺薄工作取代深度工作,較重大的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例如擬定新企業策略,或撰寫重要的經費補助申請書,如果經常被小事打斷,分心的結果將是低劣的品質。

對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這種轉向淺薄工作的改變並非可以輕易扭轉的選擇。如果經常處在慌亂的淺薄狀態,很可能永久減損你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你不堅持保持深度與淺薄工作的平衡,養成習慣在行動前停下來自問:「現在做什麼最好?」你將很難避免無關緊要的事悄悄占據時間表的每個角落。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受不了唱衰台灣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年輕人瘋小確幸是幸還不幸?中國的狼性對比的是台灣不思長進?這些輿論真的是對的嗎?這本書一針見血點出兩岸競爭力、高等教育等台灣當下最深刻的焦慮,帶你用另一種角度思考,說出別人沒想到的觀點或盲點。

台灣當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最大的關鍵就出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了」。這時,你要坐在樹下怨天尤人,還是要想辦法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萬事起頭難,但只要我們這次學會摘取伸手搆不到的水果,後代就會更有自信,將來再度「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時,就不會再有那麼多人唱衰台灣。新的一年到來,你,準備好行動了嗎?

推薦族群

曾對未來迷茫的年輕人。或已為人父母,希望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者。

推薦閱讀場合

春節期間若有出國計畫者,不妨在等待登機或飛機上看看這本書。它能幫助你在另一個國家,不要只用一種價值觀,一味羨慕或批評,而是更超然觀察眼前的國度,有美麗亦有哀愁。

本書書摘

來台陸生抱怨,常被台灣人問「你們那邊是不是上廁所不關門」,覺得受辱。問這問題不只沒禮貌,也透露出問話者對中國的無知。這種無知的另一徵候,就是只要去一次上海或北京,就馬上自慚形穢,回來改口說:「人家進步那麼快,台灣跟人家比什麼?」

若看整個中國,的確進步飛快,經濟規模無疑即將超越美國,有人預估在2030,有人預估2018。但別忘了,中國人口眾多,GDP雖高居全球第二,人均GDP卻僅是台灣三分之一,還不如巴西、墨西哥。在未來經濟規模超越美國之日,其人均GDP也只會到台灣一半而已。選一個還低度開發的對象自慚形穢,似乎挑錯對象。

不同意的人一定可以舉出許多實例:比台灣先進幾十年的機場、車站,比台灣氣派幾十倍的表演廳、美術館,比台灣蓬勃的網路創業動能。看數字:中國如今人均GDP雖只在全球排名八十幾,卻已是1980年的40倍。再看言論:微博流行以後,市井小民言論空間已放大不少,發文只要不危及黨領導,想批評什麼都可以。

這種人會說:今日中國就等於二三十年前的台灣,台灣榮景無以為繼是因為台灣太小,領導者又搞民粹。但中國幅員那麼大,黨領導又與時俱進,前景當然一片大好。

問題來了:二三十年前「台灣錢淹腳目」,別說大學畢業生不可能自稱「魯蛇」,連高職畢業生亦不可能。但中國今日明明處於高成長階段,年輕工作者卻已自稱「蟻族」了,意即生活品質低,成天只有工作,卻不敢對未來抱任何希望。

「屌絲」這種自稱則更難聽也更普遍,意即不奢望有城市戶口,是醫療賤民,下一代則會是教育賤民。

經濟成長尚能保8之際,年輕人就自稱「屌絲」了,將來降成5怎麼辦?

這就是亮麗的機場、車站背後掩蓋的事實:經濟成長最大功臣明明是廣大勞工,國家卻遲遲不給他們平等的醫療權,也不願給他們下一代平等的教育權,寧願把錢花在面子工程。

中國與台灣的差別,有一項是發展起步時間差距四十年。起步時間的差距顯現在科技應用,就是中國常見的「青蛙跳」現象。台灣都是家戶先裝市話,才有個人陽春手機,進而智慧手機。中國卻不少人第一支電話就是智慧手機,上網經驗也是整個跳過電腦,直接就是手機上網。

「青蛙跳」另一例是領先全球的行動支付。在中國,大多數民眾都是從現金支付直接跳到手機支付,整個跳過信用卡。信用卡不普及,則有保護主義因素,因為中國遲遲不對VISA與Mastercard這些外商開放銀行卡清算業務。

另一例是電子商務(淘寶網、京東商城)。實體零售落後,買東西不方便,因此更容易養成網購的習慣。但勞力廉價是另一原因。像「餓了麼」那種隨叫隨到的送餐服務可以快速發展到兩百個城市,只能說在大小城市,都有眾多風雨無阻,騎著機車跟時間賽跑的底層青年。他們工作辛苦,收入卻極微薄,才自稱「蟻族」與「屌絲」。

再來就要講到中台之間另一差距:規模。所有大國都一樣,地區差異一定大,發展不可能等速。因此中國這種一線城市比台灣光鮮亮麗,其他地方卻落後的現象應會持續下去。正因為很多地方都落後,窮鄉出外謀生的青年沒挑選工作的本錢,「餓了麼」APP在兩百個城市才不缺送餐小弟。

其實,台灣看中國若抱平常心,看它落後就可以理解,看它光鮮亮麗也不必自慚形穢。大家各有各的困難,各有各的長處,如此而已。

重點是,彼此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中國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真的不多。不值得效法,有什麼好自慚形穢的?只要搞清楚自己問題在哪裡,就知道哪些國家才是值得我們自慚形穢的對象。

如果問題是民主不夠優質,那優質民主的國家可多了,英國、德國都是。至於產業創新不足的問題,可以效法的對象就更多了,例如瑞典之於流行音樂、荷蘭之於電視製作、以色列之於高科技研發。中國卻起碼還要十五年,才會遇到我們已經遇到的經濟瓶頸,真的還不值得我們自慚形穢。我對這本書有興趣→

中國最致命軟肋

《獨生》

你可知道,設計一胎化政策的不是人口學家,而是火箭科學家。1980年的一聲令下,世界上最激進的社會實驗就此展開,在35年內改變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生老病死。

問題是,它所宣稱的實際經濟效應並不大,卻產生無數扭曲人性的生命悲劇,有關墮胎、嬰兒黑市與失獨父母等悲劇一幕幕上演,更將中國迅速推向未富先老的深淵。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口結構突然翻轉的苦果與衝擊,將排山倒海的在你我眼前一幕幕上演。

推薦族群

厭倦市面上對中國搔不到癢處的報導,對中國這個強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感興趣者。

推薦閱讀場合

看膩春節的綜藝節目及電影台一再重播的影片,不妨在客廳裡翻開這本書,時而荒謬、時而令人心痛的真實故事將在你眼前一一浮現。

本書書摘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多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一開始,這場地震被視為單純的災難。大地震動、建築崩毀,約有七萬人罹難。

最後,我反而將它看成一胎化政策引發悲劇的悲慘實例,只是這個實例的規模很龐大。

很多人不知道,震央附近的什邡是一胎化政策的測試地點。1980年全面實施一胎化政策之前,中國的人口計劃官員曾經在四川進行試驗,尤其是什邡縣。在試驗中,他們運用強制性手段大幅降低出生率。學者認為四川會最先被選中,是因為當地位處中國農村的中心地帶,全中國有10%的人住在那裡。四川也是鄧小平的出生地。無論原因為何,那些手段成效卓著,相當驚人。到了1979年,什邡縣的人口成長速度已大幅降低,95%以上的夫婦簽下了只生一個孩子的保證書。 人口學者葛蘇珊寫到,四川的例子讓中國的人口計劃官員感受到「極大的前景」,認為政府可以「實現人口奇蹟」。

將近三十年後,強震來襲。據國營通訊社新華社報導,約有八千個家庭在震災中失去唯一的子女。在什邡,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都是一胎家庭。 地方媒體報導,某些村子被地震奪走一整個世代的生命。

這場悲劇因此增添了一個奇異的面向。地震發生後僅僅數週,便有家長急忙趕到醫院,解除他們多年前在計劃生育規定下被迫接受的絕育措施。他們極度渴望再補生一個孩子。

不久後,這些父母遭到施壓,簽署了保密協定。中國政府明確禁止國內媒體撰寫關於失獨父母的報導,也不允許提及許多孩子的死是學校建設品質低劣導致的。嘗試深入調查的地方人士被捕入獄。政府緊鑼密鼓地籌備幾個月後即將舉辦的奧運會之際,災區的人民失去性命、家庭被摧毀,抗議也遭到鎮壓。

儘管共產中國理論上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很多人依然相信徵兆。人民把天災視為中國統治者天命將盡的前兆。畢竟,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僅六週,毛澤東就死了。他的死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最終導致各種社會經濟改革措施,例如一胎化政策。這些改革措施則造就了今日的中國。

有些人懷疑,2008年的地震是不是上天在譴責一胎化政策和其他違反自然的行為。舉例來說,有人推測,地震可能是政府在地震活躍的區域建立三峽大壩所引發的。

這些推斷正是北京最不願見到的。共產黨已經努力了很久,要確保人民對2008年與另一種徵兆產生聯想,那些徵兆都被特意解釋成代表共和國的前途一片光明。

2008年北京奧運是一場斥資數十億美元的盛事,預料將為中國從鴉片戰爭和文化大革命的灰燼中浴火重生留下見證。領導階層挑選2008年來舉辦奧運,以及將開幕式定在八月八日,都不是偶然。八月正是北京天氣最熱、汙染最嚴重的時候,並不利於運動員發揮最佳表現。然而「八」是個吉利的數字,因為中文裡的「八」與發財的「發」諧音。而阿拉伯數字的「8」如果橫著看,則代表無窮無盡,這無疑是任何政權都夢寐以求的。「八」這個數字非常熱門,在華人聚居的地方,有「8」的號碼都要額外收費,從電話號碼到車牌和門牌號碼皆然。那一年,一個含有「18」的車牌號碼在香港的拍賣會上以超過二百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中國各地都設置了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倒數計時鐘,日期是2008年8月8日,時間當然是晚上8點8分。政府不會容許五月的大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沉重負荷毀了這個吉利的大好日子。

這個情況很諷刺,因為地震發生前,一胎化政策已經慢慢淡出了新聞報導和全國性討論。

2003年,《華爾街日報》將我派駐到大中華區。當時一胎化政策已經實施了二十多年,卻並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樣鐵板一塊。長久下來,逐漸有例外產生。農民、藏人、漁民或礦工都可以生不只一個孩子。殘疾人士或願意繳超生罰款的人也可以,罰款金額多寡不一,從象徵性地收取小額到漫天要價都有,取決於付款者住在什麼地方、認識什麼樣的人。有了這種種例外,一胎化政策應該要更貼切地稱為「一胎半政策」才對,但是沒有人要用這種難聽的叫法。中國人最常用「計劃生育」這個術語來指稱一胎化政策,而不會直呼其名。

一胎化政策實施二十年後,專家估計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面臨嚴厲的一胎限制 ,中國人也愈來愈負擔得起生育第二胎或第三胎的罰款。我的同事,聲譽卓著的中國觀察家張彤禾(Leslie Chang)曾寫過,到了2013年,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愈來愈無足輕重」了。

我歷經了一場地震,一次流產,和一段見證數千名嬰兒誕生的旅程才完全領悟到,中國的人口控制,影響所及遠超出其國界。我對這本書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