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新藥平均獲利降低、審查法規趨嚴、各國政府對於醫療支出等所做出的各種撙節方案,也逐漸影響到生技製藥產業的生態,未來生醫的研發究竟要航向何方?從全球到台灣,生技產業的春天來了嗎?

台灣生技族群暫別陰霾 中裕、益安利多領軍

台灣生技族群今年以來利多不斷,雖5月有技術面修正,但近來資金輪動又重回生技族群,迎接即將到來的7月台灣生技月。除6月中裕(4147-TW)取得美國藥證,且公告藥價優於預期,益安生醫(6499-TW)也公告,以總價金5000萬美元讓與IVC-C01全球智慧財產權資產予日本藥廠Terumo(4543-JP),雙重事件利多推動生技族群大漲。

觀察櫃買生技指數(OTC41),6月以來單周上漲6%,分析師認為,後續生技族群走勢的延續性,可期待指標股中裕表現,以及觀察生技市值前五大之一的藥華藥(6446-TW),將於這一個月內公布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試驗會議細節。

另外,製藥族群可關注泰福(6541-TW)旗下首項產品:生物相似藥TX01的取證進度,及展旺(4167-TW)的抗生素Ertapenem隨時有望獲FDA核准上市。

罕見疾病專用 孤兒藥商機

中裕日前取得美國藥證,且公告通路銷售藥價每人每年約11.8萬美元,給通路的折讓約為30%,出廠價格約落在8萬美元,較市場原先估值6萬美元約高出三成,因而刺激股價大漲。

中裕的產品Trogazro為「孤兒藥」,因愛滋病多重抗藥性患者中將近50%急需長效型新藥,亦使其具定價優勢。Trogazro即將上市帶動中裕轉盈,法人預估2020年開始將為中裕帶來每股盈餘(EPS)10元以上的貢獻,長線仍可持續關注。

孤兒藥亦稱為罕用藥,指專門用於治癒或治療罕見疾病(病患人口少於20萬人)的特效藥物。雖然病患數少,但孤兒藥營業額成長性佳、佔全球專利藥營收一成多,頗具商機。

醫材自主開發 成功授權國際

益安生醫以總價金5000萬美元,讓與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IVC-C01的全球智慧財產權資產予日商Terumo。除簽約金2000萬美元於交易日收取之外,若次世代產品後續開發進度能於雙方議定之期限內達成預定里程碑,益安最高將另可取得里程金3000萬美元,法人預估,首項簽約金扣除費用貢獻益安未來EPS約7元。

益安的例子,是台灣高階醫材自主開發成功授權國際大廠的典範,後續尚有腹腔鏡相關產品的授權可能,目前上市櫃醫材公司本益比(PE)區間約12-28x,短線股價偏熱,長線可持續關注。

和康生(1783-TW)日前也於法說會指出,膠原蛋白牙材、骨材、關節注射劑及皮下填補劑等四大醫材,已分別打入中國、歐洲和美國市場,加上保養品代工接單量持續成長,也正積極擴大產能。

即將取得藥證 可望挹注營利

藥華藥為蛋白質藥物開發商,其第一項藥品P1101為一長效型干擾素藥品,首項適應症為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 Polycythemia Vera),其為一種慢性和不可治癒的罕見血液疾病。

藥華藥的合作夥伴奧地利廠AOP,已於2017年12月美國血液病醫學年會(ASH)上公布P1101兩年期數據,長期療效P1101已拉開與化療藥物Hydroxyurea (HU)的治療差距。取證進度方面,歐洲醫藥品管理局(EMA)已於2017年9月來台進行查廠,藥證時程預計落在今(2018)年下半年。而市場所關注的美國市場,藥華藥正在準備美國FDA的臨床試驗會議細節,該決議結果對藥華評價將帶來重大影響,可持續關注後勢。

寶齡富錦(1760-TW)旗下腎病新藥拿百磷,首季在美國的銷售金額達2600萬美元,首度超越日本市場,而日本市場也呈現成長趨勢,加上中國市場即將取得藥證,將可一次認列權利金約1.33億人民幣,挹注營收與獲利成長。

第三季藥證可望過關的美時(1795-TW)6月初也漲停兩天,帶動之前大漲的科妍(1786-TW)有所表現,學名藥部分健喬(4114-TW)第一季授權金認列,貢獻稅前EPS 2元以上,又持有益得(6461-TW)這隻小金雞,未來在美國氣喘藥市場可望有一席之地,也有股價向上的機會。

當初預言台灣生技產業再起,最快要到2018至2019 年才有機會重返榮景的資深分析師、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醫療保健基金經理人廖昌亮認為,新藥族群其實百花齊放,從其他生技新藥次族群看,先前台灣已有多家代表性公司取得台灣新藥藥證,或藉由美國合作夥伴取得美國新藥藥證,雖銷售數字仍有待時間證明,但過去成功的案例仍可說明台灣在新藥產業的努力與進步。長期來看,他認為,台灣的機會應該在醫材及保健食品、醫美通路和學名藥等;有實質獲利的非新藥股,仍是法人投資關注焦點。

全球生技焦點在亞洲 中國不容小覷

台灣生技股沉寂兩年,近來暫別陰霾一吐悶氣。不過,若是要觀察全球生技產業趨勢,就不能不關注美國。美國總統川普近期談話,強調以市場機制解決藥價過高問題,並未強制要求藥廠不得調高售價,化解市場投資人擔憂,讓生技指數回升,技術面好轉。

美國生技後市 留意潛力中小型股

根據彭博資訊統計(截至5月30日),NBI生技指數五月份上漲4.84%,近一年漲幅為15.23%。展望後市,安聯全球生技趨勢基金經理人許志偉表示,FDA支持新藥研發態度不變,加上併購動能樂觀、本益比低於長期平均值,基本面具投資吸引力。加上6月1日至5日舉行的美國腫瘤學會議(ASCO),可望帶動行情。

今年NBI生技指數走大區間震盪格局,分析師預期上檔3700點有壓,3000點下檔有撐。廖昌亮則指出,6月為美國生技產業旺季,技術面來看指數尚處於區間中位數,再搭配自科技股流出的資金外溢行情以及企業併購題材,即使整體族群沒有一同表現,部分個股也會有優質表現。選股方面,則著重幾個方向,首先,本益比相對較低,優質且跌深的大型生技、製藥股短線有機會反彈;其次,第一季財報佳的醫材股、連鎖藥局股;還有,具潛力的中小型生技股都可注意。

因此,雖美國大型前十大生技公司有成長性瓶頸問題,但投資人仍可將目光轉移到有題材的中小型生技股。至於近年熱門的醫療創新趨勢題材方面,廖昌亮列出五個未來亮點題材,包括:

  1. 癌症免疫療法:治療實體腫瘤。
  2. CAR-T細胞療法:針對血癌與淋巴癌等液態腫瘤的療法,目前臨床療效佳,抽出免疫細胞後提升該細胞功能與數量,分療程打回體內,也因來自本體較無排斥現象。
  3. 精準醫療:透過基因庫比對,找出最適合的個人療程。
  4. 基金檢測:基金定序,主要用於腫瘤治療。
  5. 醫療人工智慧:醫療跟科技結合,期待突破個資法後,將資料上傳雲端,再以智能醫師輔助系統客製療法。

中國生技醫療市場 不容忽視

廖昌亮並強調,除了美國醫療產業的發展要密切注意,中國生技醫療也不能忽視。歐美醫療產業的高報酬率,很有機會在亞太地區複製,若以2018年的投資布局來看,只要掌握趨勢題材,嚴選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龍頭股,會有不錯的獲利機會。

廖昌亮指出,中國的醫療保健產業,是極少數需求帶動成長的朝陽型產業,不管是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已經有非常多外資,都很看好中國的醫療保健產業。

就連被喻為「對沖界喬丹」的傳奇基金巨頭史蒂夫科恩(Steve Cohen)旗下的Point72都目標鎖定亞洲市場,執行長Marc Desmidt也相當看好中國的醫療保健和金融服務產業。

畢竟,全球人口最多且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就是中國,「人口老化的趨勢」也相對比較不受貿易戰或外在環境影響。他認為,只要中國醫療保健次產業做秩序重整,創新醫療趨勢只要跟隨國際步調就好,好好發展一些做進口替代,這樣中國的生技醫療公司的營收成長就已經很驚人。分析師持續看好中國的醫療保健產業,認為在未來5-10年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醫療改革+MSCI納入A股 創造無限商機

廖昌亮進一步解釋,中國正進行「醫療供給側改革」,有200多款學名藥要在2019年以換新藥證的方式,讓無力展延藥證的公司自然淘汰,這項調整,對大型製藥公司與臨床公司最有利;同時,在MSCI納入A股產生的資金挹注效應下,相關龍頭公司的成長令人期待。大陸醫療產業自2015年起,已開始走長多格局,醫藥股漲勢驚人,未來在財報等利多助攻下,還有再度向上表態機會,目前股價整理,提供投資人進場的好時機。

目前全球已知疾病中,僅約三成有針對性藥物或療法,創新藥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現階段大陸創新藥已逐步做出成績,以心血管疾病藥物營收第一名的複方丹參滴丸為例,目前正在美國進行三期臨床補充試驗,未來若順利通過,將是第一個以中藥為基礎,製成歐美合法上市新藥。

亮點一:創新題材

過去被認為醫療技術落後的大陸,去年底也有企業與國際大廠簽署協議,就癌症治療的創新CAR─T療法授權合作,顯示大陸醫藥產業已逐漸被歐美認同,且積極與世界接軌,在創新題材的成長潛力不可忽視,應把握機會適時布局。

亮點二:仿製藥

還有,中國稱為仿製藥(Biosimilar)而台灣稱為生物相似藥的這塊,一致性評價持續投入,其要求的條件非常嚴苛,等同於歐美日上市藥品的規格,許多競爭力不夠、技術不夠、資金不足的藥廠將會被淘汰,同時可能面臨過去暢銷藥證無法進行一致性評價,造成中國藥品市場重新洗牌。

亮點三:特色醫藥

至於另一個則是特色醫藥,即亞洲市場廣為接受的中草藥,特別是科學中藥(配方顆粒劑),像是白雲山醫藥(600332-CN) (母公司為廣藥集團,王老吉為旗下品牌)、漳州片仔癀藥業(600436-CN)都是中國特有醫藥。

亮點四:醫材、CRO和醫藥流通業

而生技醫療產業次領域方面,則可注意臨床研究機構(CRO)也有機會在2018年底前有一波行情,例如昆泰(IQVIA,IQV-US)和藥明康德(732259-CN)。醫材方面,像是植入式醫材如心導管、骨材,以及非侵入式診斷試劑(IBDE)也有機會。

在2017年3月所公布的「中國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培育出1~3家年銷售額達1000億人民幣的超大型配銷商橫跨全國市場;目前中國前三大配銷商如國藥控股(1099-HK)、九州通(600998-CN)、上海醫藥(601607-CN)將受惠。同時,也整合出約20家年營業額100億人民幣的區域性龍頭企業,整個中國醫藥流通業的發展將朝已開發國家的模式前進,預估將在2019年發酵。

廖昌亮強調,中國自2015年下半年著手規劃醫改政策至今,成效可從A股醫藥板塊2018年第一季營收獲利表現可知,預期未來幾季獲利將持續反應醫改成效,為中國醫療族群多頭行情奠定根基。不容小覷的中國生技醫療產業已然崛起,台灣不想被超車,恐怕更要加緊腳步了。

前期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