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升溫 全球農產貿易板塊重新洗牌

中之間你來我往的關稅戰,使得美國農民面臨出口重挫,而以巴西為首的南美農業大國則乘勢崛起,逐步取代美國成為中國與亞洲市場的主要糧食供應國。

關稅升溫 美中農貿關係惡化

川普於2025年初重返白宮後,迅速推動關稅升級,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145%的進口稅,中方則祭出125%的報復性關稅回應,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再度重挫。今年1月,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54%,其中大豆、玉米等主力商品幾近停擺。

《Investigate Midwest》指出,美國最大出口作物大豆首當其衝。2024年對中國出口值高達128億美元,如今正面臨流失風險。美國黃豆協會(ASA)會長兼農民Caleb Ragland直言:「我們在第一次貿易戰中失去近10%的中國市場份額,至今未能回復,若再延長戰線,將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國從美國進口主要糧食品種逐年下跌趨勢 (2018-2024)-鉅亨網整理

事實上,中國早在2018年首輪貿易戰後,便加速分散進口來源,積極拓展與南美、東協及非洲的農產合作。2024年對美農產品進口額下滑至292.5億美元,較2022年的428億美元大幅減少。中國大幅擴大自巴西進口大豆與肉類,逐步擺脫對美依賴。根據《金融時報》報導,2016至2023年間,美國在中國糧食進口市占率從20.7%降至13.5%,巴西則從17.2%升至25.2%,成為最大受益者。

亞洲買家轉向 巴西供應吃緊隱憂浮現

與此同時,亞洲市場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意願也顯著下降。《路透社》指出,由於川普政府對中國船隻課徵高達150萬美元的港口費,推升運費成本,亞洲買家轉向南美與黑海地區。儘管日本與南韓仍仰賴美國小麥,但飼料用玉米與大豆已轉向替代供應商。

儘管南美供應強勁,市場仍憂心若中、歐同時搶購巴西糧食,恐引發供需吃緊與價格飆升。若供應不足,不僅飼料成本攀升,最終消費者的食品價格也會上揚。

總體來看,關稅戰正持續重塑全球農產貿易格局。美國農民深陷困局,南美農業受惠崛起,而亞洲與歐洲買家則在多元布局與成本壓力之間艱難權衡。

穀物價格波動加劇,期貨避險成關鍵工具

隨著氣候變遷、貿易衝突與市場波動日益加劇,利用農產品期貨合約對沖穀物價格風險,已成為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管理價格波動的重要工具。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提供包括黃豆、小麥和玉米在內的多種穀物期貨合約,協助市場參與者有效管理風險。例如,農民尚未收成的作物屬於現貨長倉,若預期價格下跌,可透過賣出期貨合約(建立短倉)鎖定售價,以減少未來價格下滑的損失。

相對地,食品加工商、畜牧業者或進口商因尚未購買原料,屬於現貨短倉,若擔心價格上揚,可提前買進期貨合約(建立長倉),以穩定未來採購成本。

CME微型期貨助散戶布局原物料市場

CME穀物期貨合約不僅提供農業企業與食品產業管理成本,一般投資人也可透過這些商品參與全球原物料行情,進行資產配置與通膨對沖。

舉例來說,在通膨環境下,實體商品價格往往同步上漲。農產品期貨價格與實體糧價高度連動,投資人可透過買入期貨合約,鎖定較低的價格水位,對抗貨幣購買力下滑。例如: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小麥與玉米期貨價格大幅飆升,不少投資人提前布局而受惠。

又如黃豆、小麥與玉米價格受氣候異常(如乾旱、洪水)、貿易政策(如出口禁令)、地緣政治(如俄烏衝突)高度影響。投資人可關注重大新聞,根據基本面利多/利空進行波段操作。例如:南美乾旱可能導致黃豆歉收,可提前買進黃豆期貨;中國取消美國穀物進口訂單 ,則可以考慮放空小麥或玉米期貨。

此外,CME亦推出黃豆、小麥、玉米等微型期貨合約,規模僅為標準合約的1/10,不僅保證金較低、風險控管更靈活,也適合用於短線操作或試水位進場。對初學者與資金有限的投資人而言,是進入期貨市場的理想選擇。

無論是對抗通膨、捕捉產業機會,或進行資產配置,黃豆、小麥與玉米期貨都是值得關注的投資工具。建議投資人可先從微型合約入手,熟悉商品特性與市場節奏,再依風險承受度擬定操作策略,逐步建立自己的商品投資優勢。

CME穀物期貨合約

項目 黃豆期貨 小麥期貨 玉米期貨
商品代號 ZS ZW ZC
合約單位 5,000蒲式耳 5,000蒲式耳 5,000蒲式耳
最小跳動單位 每蒲式耳1/4美分
(12.50美元/合約)
每蒲式耳1/4美分
(12.50美元/合約)
每蒲式耳1/4美分
(12.50美元/合約)
交割方式 實物交割 實物交割 實物交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