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九成機率續漲 但高估值下該如何布局?

2025年美股氣勢如虹,屢屢改寫歷史高點。隨著進入第四季,市場普遍看好傳統旺季行情將延續。法人指出,在AI投資熱潮、聯準會啟動降息、企業獲利強勁等多重利多支撐下,年底行情可期,不過仍須留意估值偏高與經濟放緩等潛在風險。

歷史經驗:第四季最旺、漲勢集中12月

根據美銀(Bank of America)統計,自1928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在第四季的平均漲幅達2.9%,為全年表現最佳季度。若前三季上漲,第四季續漲機率高達九成;若9月創高,續漲機率更可突破九成,堪稱「投資人最期待的季度」。

由於年終獎金入市、稅務調整與節慶消費熱潮推動,漲勢常集中於11至12月。若再加上AI熱潮與Fed降息循環啟動,市場普遍預期多頭可望延續至明年初。

四大利多助攻 AI與降息成最大推力

展望後市,美股具備四大支撐動能,為行情提供堅實後盾:
一是,企業獲利持續強勁。截至10月中下旬,已公布第三季財報的標普500成分股中,約87%優於市場預期,同時分析師對後續季度也給予正面展望,反映企業基本面穩健。

二是美國經濟維持韌性:美國第二季GDP年增3.8%,扭轉首季負成長,主要受消費支出推升;就業市場雖略有放緩但未失控,呈現溫和軟著陸態勢。

三是聯準會啟動降息循環:聯準會已於9月與10月各降息1碼,市場預期年底前仍有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根據芝商所(CME)FedWatch工具顯示(截至11月6日),市場預估年底再降息1碼的機率超過60%,顯示資金環境正逐步轉向寬鬆,有助支撐股市表現。

圖說:芝商所(CME)FedWatch工具

四是AI投資熱潮延續:生成式AI推升企業資本支出,應用並擴散至金融、醫療與工業領域,同時大型科技企業持續上修資本支出規模,顯示AI成長趨勢不減。貝萊德(BlackRock)預估,2025至2030年間,美國AI基建投資將達5兆美元,成為經濟新引擎。

AI熱度不減 估值高漲藏修正隱憂

然而,在多頭行情之下,市場對「估值過高」的疑慮也逐漸浮現。根據LSEG Datastream統計,標普500指數未來12個月本益比已攀升至23倍,創近五年新高,科技類股更高達30倍,超越長期均值21.4倍。同時,美股選擇權市場的多頭部位創下四年新高,且集中於AI概念股,令部分專家擔憂過度追逐AI題材恐引發短線修正風險。

高盛執行長David Solomon指出,AI熱潮推升市場估值脫離基本面,未來12至24個月美股恐出現10%至15%修正。他認為資金湧入AI的現象與2000年網路泡沫相似,部分投資恐難帶來實際報酬。他並非否認AI的長期價值,而是提醒市場須在熱潮中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高。

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也示警,未來兩年美股不排除「重大修正」的可能;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更指出,全球股市評價偏高恐成經濟隱憂。

不過,也有機構持正面看法,認為這波AI行情由企業獲利與實質需求驅動,與2000年泡沫不同,並非單純投機炒作,且AI熱潮仍由少數龍頭企業主導。B. Riley Wealth市場策略師Art Hogan認為,如今推動AI革命的企業多具成熟商業模式與穩定獲利能力,即便估值偏高,仍屬合理範圍。

AI長線趨勢不變 短線修正反成良機

若AI題材短線修正,市場可能出現板塊輪動,資金轉向防禦型產業或具穩定獲利的企業,部分高估值AI股則可能面臨較大回調,創投資金也可能收縮。然而,長期來看,AI產業仍具強勁動能,其所帶動的資料中心、晶片與運算需求持續擴張,將成為推動全球生產力與經濟成長的核心引擎,對長線投資人而言,修正或許反成布局良機。

市場若出現修正,將有助資金回歸基本面,促使企業重視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而非依賴題材炒作撐高股價。當AI估值回歸理性後,市場結構將更健康,具實質獲利與技術優勢的科技巨頭,如輝達、微軟、亞馬遜將成最大受益者。因此,投資人宜聚焦能落實AI商業化、展現實質投資報酬的公司,避免盲目追高。未來應密切關注企業財報中的AI營收貢獻、資本支出報酬率及能源供應鏈壓力,以掌握AI浪潮下的真實投資價值。

圖說:輝達股價走勢圖

圖說:微軟股價走勢圖

圖說:亞馬遜股價走勢圖

高估值下怎麼投?逢震盪找機會、善用選擇權控風險

整體而言,美股多頭基調未變,降息循環、企業獲利回升及AI成長題材仍支撐指數續攻。不過,高估值、政策轉折與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可能加劇短線波動。法人建議,投資人應「樂觀中帶謹慎」,在震盪中尋找穩健布局機會。

在策略上,建議採分散配置原則:核心資產可聚焦基本面穩健的科技、金融、工業與醫療板塊;防禦性配置則搭配債券與現金,降低市場波動風險。若看好AI長期成長趨勢,可透過定期定額布局,把握長線產業契機。

同時,亦可善用美股指期貨或選擇權來靈活應對波動,進行部位調整或風險管理。市場不乏這類產品,不過以流動性來講,芝商所(CME)推出的微型美股指選擇權(Micro E-mini Options)就比較受投資人歡迎。該產品涵蓋標普500與那斯達克100指數期貨,合約規模僅為標準E-mini的十分之一,期貨乘數分別為5美元與2美元,讓投資人以更低資金門檻,精準掌握美股大盤行情。

此類微型選擇權主打「小合約、低門檻、高彈性」,可靈活進行單邊避險、跨期套利或價差策略,成為市場熱門工具。2025年以來,微型美股指選擇權每日平均成交量達3.3萬口,年增約6%,顯示交易熱度穩步上升(見下圖)。

目前產品已涵蓋週一至週四短天期選擇權,搭配週五、月末與季度期權,形成完整週期結構,提供更靈活的操作空間。合約採現金結算,美式與歐式行權兼具,交易時間幾乎全天候,並可與E-mini選擇權以10:1比例對沖,及享有保證金抵銷。到期時,價內選擇權自動履約,依期貨最後30秒成交量加權平均價結算。

隨著小型合約普及,中小型投資人參與美股波動的門檻大幅降低,不僅提升市場流動性,也讓投資策略更具多元彈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