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保險就是當風險來臨之時仍然能有保障,而風險有哪些、需要哪種保障,以及多少保額才能應付無虞,都會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而有些差異。網路流傳許多罐頭保單,但照著保就真的適合自己嗎?逐步跟著這個專題來了解,就能弄清現在的你該選擇怎樣的保障,未來又可以怎麼調整。

不同人生階段 需要哪些不同保障?

保險的目的,就是為難以承擔的風險預做準備。當處於不同人生階段,需要的保障種類和優先順序也會有所不同。第一次自己規畫保單,首先要了解,自己最大的風險在哪裡?

業者指出,保險最主要是在工作收入中斷時發揮作用,一般會請保戶先從「醫療、重病重殘、責任」三方面的風險來考量。以醫療來說,例如生病要不要請看護?病房費看是要住單人房、雙人房或是健保房;重病重殘部分,例如癌症治療期可能一年或兩年,如此重大疾病的保額應備年收入的幾倍會比較安心?責任部分,則為生活費、教育費等家庭生活所需的自我需求分析。

不管身處哪一個年齡層,意外與醫療險永遠都是基本配備,差別只在於所需保額可能不同,以及隨著生活型態不同,需要加強的險種可能不一樣。

社會新鮮人年紀尚輕,保費相對便宜,可以提早強化自身意外險保障;醫療方面,則可以近年來較符合需求的實支實付保險來規畫,涵蓋生病住院、手術或意外受傷等需要。

已經成家、又需奉養父母的青年族群較有經濟能力,但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正是最需要保險保障的人。除了基本的意外和醫療保障外,還可考慮殘扶險或重大疾病、重大傷病險。

銀髮族的考量則比較多,除了醫療與意外險必備之外,癌症險保障也需要考量進去。不論是為了父母來規畫,還是銀髮族幫自己打算,到了這個人生階段,要思考的除了醫療給付,可能還需包括長照支出了。

保障規畫大原則

若是初次規畫保障,在利用有限預算分擔風險的前提下,可依照「先保障後儲蓄、先定期後終身」的原則來進行安排。因為定期險保費相對便宜,適合以有限預算獲得保障,省下的錢也可儲蓄起來,日後再補足終身險,或進行其他投資運用。

但定期險需要留意,其保險費率也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以及是否有「保證續約」服務。若保險公司有提供保證續約,不管投保後身體狀況變化,都不能拒絕續保。

另外一個原則,就是「先保大再保小、先保近後保遠」,優先考慮關鍵需求。有時可能因為保險商品種類太多,被弄得眼花撩亂卻選了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忽略了可能的主要風險。

比如新手爸媽忽略了自己的意外與醫療保障,反而花不少錢為孩子保了新生兒終身癌症險,這是置家中可能的經濟風險於不顧,卻買在孩子可能數十年後才會用得到的項目上,是十分不聰明的配置。

投保預算 該怎麼抓?

在評估自己所需的保障額度時,除了如前面所說,以自己期望的醫療品質來推估,保額需要是年收入的幾倍才安心之外,也可以從保費來反推。畢竟保險是中長期規畫,保費支出不能影響到生活品質,才是合理的規畫。

投保預算可以用「631法則」來考慮,薪資所得的60%為日常支出,30%為投資預算,10%用做風險管理;套用在保險概念上,就是將保費支出壓在薪資的10%以內。

另外也有一說,是以「雙十原則」考量:保障額度至少為年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則不超過年收入的1/10。例如年薪40萬的小資族,若保費支出超過十分之一,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但如果是年薪百萬以上的主管級,以這個標準規畫純保障會太多,就可以考慮投資或儲蓄型保單。

延伸閱讀

管理人生風險 從哪裡尋找專業服務?

為自己規畫第一張保單,有了需求的概念之後,接下來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是,買保險管道這麼多,包括一般壽險公司、產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網路投保等,該選擇哪一種才好?

接洽壽險公司業務是最傳統的方式,此外,產險業者也有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等商品可以選擇,只是在詳細條款上有些不同。產壽險公司辦理理賠服務比較直接快速,但因為只能銷售自家產品,難以為客戶比較保險商品好壞;相對保險經紀則因為整合多間保險公司商品,可以協助挑選最適合的保單。

公勝保經則表示,因為保險經紀是第三方辦理,往往會比一般保險公司業務慢約2-5個工作天,但要保與理賠都是照合約來,保戶所有權利都不會受到影響。

網路投保看似方便,卻不是第一次投保者的首選管道。原因在於,網路投保可選擇的險種太少,無法滿足基本的保障,導致需要時反而出現保缺口。況且後續理賠事宜需要保戶自己完成,相對麻煩。

台灣除了23家壽險、22家產險公司外,還有多達數百家的保經公司,有什麼標準可以判斷它們的優劣?公勝保經指出,產險或壽險公司,可以透過看資本適足率(RBC)是否達到法定門檻的200%;保經公司則可以到公會網站上查詢各家的資本額與成立時間,選擇規模在前10大、成立歷史較久的,如此營運應該較穩健,對保戶來說也較有利。

延伸閱讀

魔鬼藏在細節裡 保單條款怎麼看?

各個險種雖然每家都有,但在商品內容和保單細節上卻可能不一樣。都說保單條款是重中之重,當我們為自己規畫保險時,也必須了解條款。不過條款動輒十幾頁,文字又密密麻麻,該從哪些地方入手最好呢?

保單所列條款就是保險契約,理賠與否也正是依契約內容來判斷。在正式投保前,必須好好利用至少3天的保險契約審閱期,確認所投保商品性質是否符合自己需求,以及是否充份了解所購買的商品內容。

在正式簽約前,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提供商品條款的樣張或樣本,來了解條款內容。條款內容有兩大重點,一是檢視保障範圍與給付項目,在條款中,會明列給付項目與對應的條款。以車禍意外過世為例,若是因為心臟病發導致意外發生,就只符合壽險理賠條件,但意外險可能不賠。

第二,是了解除外責任有哪些。除外責任是在保單條款裡所註明的「不負給付責任」項目,例如因為意外事故門牙斷裂而需要裝假牙可以理賠,但若與當次事故無關,只是因為牙痛而進行的牙科手術,就屬於除外條款不理賠。保單條款中的除外責任必須確實看清楚,才不會到了要申請理賠時,才發現事與願違。

依規定,保險契約審閱期至少3個日曆天;如果還需要更多時間來了解條款,也可以在正式簽約後、收到保單隔日起為期10天的契約撤銷期之內,來好好了解。如果真的覺得保單不符合需求,就可以在這段期間內提出契約撤銷,保險公司則必須無條件、無息退還所繳交的保費。

延伸閱讀

保障與投資 概念大不同

保險可以帶來保障與理財兩大功能,不過保障的本質是付出小小成本來轉嫁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而理財的本質則是期待資產成長,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眾多保險商品中,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各式保障型險種之外,近年來十分熱門的還包括儲蓄型和投資型保單。它們的屬性更偏向長期財務規畫工具,大體而言,儲蓄險偏保守穩健,但期望報酬率不一定很亮眼;投資型保單的期望報酬率較高,但也需承擔相對較高的市場波動風險。

相對一般的投資工具而言,保險更適合用來進行長期財務規畫。因為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當中,包括了保險成本、保費成本以及帳戶管理等費用,這些費用可能會用保戶第一年所繳的錢來支出,使得投保第一年參與不到投資市場。也因如此,如果是看好市場當下表現,想搭上行情順風車的時候,是不適合採用投資型保單來規畫的。

如果是第一次自己規畫保險,別忘把握「先保障再投資」的大原則。若是之前家人已經為自己買過保單,記得先確認,自己所需的健康保障是否已經足夠?保障的條件滿足之後,若還有資金可運用,才適合來考慮是否要利用投資型、儲蓄型保險,甚至是年金險,來做為理財組合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