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這個全新商業模式席捲了世界!其中車子和房屋共享概念較早,也最被接受,像是獨角獸公司Uber、Airbnb都是為人所知的例子。在中國大陸,對於共享經濟更是瘋狂,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上天」,雨傘、行動電源甚至單車都成為共享標的。但共享經濟並不等於租賃,是一種去中介、透過互聯網驅動的新商業模式,因此各種共享平台如雨後春筍竄出,小到新加坡共享單車「oBike」,甚至是台灣原生的共享車位「USPACE」、雞蛋共享平台「台灣好蛋大平台Buyegg」,這些新創的共享平台,要如何建構新經濟模式?它是包裹在糖衣下的毒藥,或是拯救經濟的良方?

共享經濟 一個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

共享單車oBike近日躍上新聞版面頻率不低,又多半是讓人觀感不佳的負面報導,讓人省思,共享經濟平台在台灣的發展是否出現問題?

不少專家直指,oBike根本不算是共享經濟,除了任意佔用公有停車格/資源外,單車本身也非剩餘資源,充其量就是增加環境負擔的單車租賃公司。

共享經濟 = 共享 + 經濟

真的是這樣嗎?深入探究共享經濟的定義可知,狹義的共享經濟定義大致可分為四種:

而廣義來說,根據《經濟學人》定義,共享經濟意指在網路中,任何資源都可出租。國外甚至有將「陪伴」定義為共享,像是日本的「出租大叔」或印度的「出租孫子」服務。

2010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共享經濟」列入「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 之一,爾後Uber、Airbnb等獨角獸公司的出現,使共享經濟開始受到許多機構投資人與消費者的注目,願意參與共享經濟活動的民眾比例大幅攀升,帶動共享經濟模式快速向社會扎根。

共享經濟 ≠ 傳統租賃

而共享經濟與傳統租賃的差別又在哪裡?共享經濟「去中介化」的機制,帶動供給端能力釋放,透過物聯網發酵,達到快速廣泛的媒合。使原本存在於個人間 (Peer to Peer) 的分享行為,發展成為制度化的商業模式,並從中獲取利潤。

所謂去中介化,簡單來說就像是過去租車需要繁複的手續,以及受限於店面必須定點定時才能取車與交車,而去中介化之後,不再需要前述手續,只需過互聯網在共享租車APP上確認附近是否有車可租即可。對使用者來說,不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資訊透明度、建立市場供需,同時也建立了使用者的行為大數據庫,有助於未來提供多元化服務。

到底是誰發明共享經濟一詞?至今無從得知,也因此共享經濟的定義相當鬆散,不過,商研院政策所研究員謝佩玲指出,廣義的定義至少要符合兩項:網路平台(物聯網)的運用、閒置資源再利用。

共享經濟趨勢不可擋,她舉例說道,過去交通工具為馬車,在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後,交通規範也應運而生。新科技帶來新產業誕生,更有效率、更便宜的模式出現,政府也無法阻擋這波趨勢。

當分享不只是分享!由循環經濟到共享經濟

謝佩玲指出,原本「共享」意指有形或無形的閒置資源分享或分配,並無營利概念,不過既然是「共享」+「經濟」,那就肯定有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產生。由共享延伸至租賃概念,這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循環經濟理念在於以「恢復或還原」取代「處理或丟棄」,而共享經濟即為循環經濟在商業模式與服務端的運用。

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即宣示「循環經濟」是重要政策目標之一。所謂循環經濟,就是物盡其用,出租代替購買,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反映一個共享新生活價值。舉例來說,微笑單車YouBike就是一個例子,共享模式間接達到了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為循環經濟下了一個註腳。

單車之戰 oBike對上YouBike

剛進入台灣的oBike亦是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另一個例子。共享單車最初的動機,是希望對填補交通最後一里路及環境保護有所助益。來自新加坡的oBike到台灣試水溫,身段放得很軟,與政府的溝通協調不曾停過。

一座城市是否適合無樁的oBike進駐?主要還是要與地方政府溝通,若是能有共同車位合作的模式,由政府提供車位給共享單車,循自由經濟市場模式是可行的。不同地方政府態度不盡相同,像台北市和台東就很歡迎oBike進入,台東政府認為oBike有助於推動旅遊觀光;但新北市政府就不歡迎oBike進入,加上亂停不守規定的事件層出不窮,也讓民眾對於oBike觀感不佳。

但回頭想想,YouBike固定停車架不也是占用台北市寶貴的公共空間來營利?為什麼施行YouBike以來,民眾對此並無觀感不佳的問題?什麼樣的管理方式適合 oBike?如何解決亂停的問題?解決方式不外乎是尋找合法停車位,與地方政府合作,並循共享機車WeMo停車系統電子屏蔽模式,劃定合法的區域系統才能開放停放,同時推出用積分扣點制鼓勵代替懲罰,違停被檢舉達一定次數將被停權等。若oBike能在台灣建立共享單車的經營典範,也有助於全球推廣。

鼓勵態度培育共享經濟

不少國家以鼓勵的態度看待新創。在新加坡,oBike被視為補充大眾運輸缺口的短程移動方式,在合法框架下,新創業者各自發揮。

另一方面,中國對於新創的態度與新加坡類似,先觀察、再進行管理,劃定一定的區域停放單車,並著手對共享單車的數量進行調控。當然,這當中不乏有創投資金看準了新創商機進行炒作,但也因為中國政府對於新創業者持開放態度,才能有共享單車蓬勃發展的一面。

根據統計,共享經濟已催生超過200家的新創企業,並在資本市場中獲得大量資金挹注。根據PWC及德盛安聯預估,全球共享經濟產值預計至2025年將可衝破3350億美元。Uber市值已成長至510億美元,現已成為全球新創企業第一大、全球科技業前25大企業。此外,Airbnb市值同樣快速成長至200億美元。

擁抱共享新機會 台灣得大步跟上

在全球共享經濟風潮中,台灣當然也沒缺席。例如機車快遞Lalamove、GoGoVan、汽車共享平台Uber、房屋租賃平台Airbnb等企業都默默耕耘台灣市場已久,台灣本土亦有潔客幫、PickOne挑場地等類共享經濟模式的新創企業逐步發跡。未來的觀察重心在於大型企業是否會投入,政府如何訂定合適法規以保障消費者,同時保有創新商業應用的活力與彈性。

無可迴避的法規問題

共享經濟正在蓬勃發展,同時應運而生的就是法規問題。當新科技衝撞舊產業,誠如《共享經濟時代》一書所言,共享經濟可以套用在各種類傳統產業的創新上,交通、餐飲及各種服務,甚至是物品如書本的交流。但創新並非完美,書本內容交流就沒有著作權問題產生嗎?私廚或食物交流的誕生是否有傳染病或衛生管理問題?P2P金融業的管理與開放,顯然更是需要規範。

另一方面,謝佩玲進一步指出,當民眾進入共享平台的的網站註冊,必須輸入個人資料時,大數據資料庫形成個資問題如何解決?如何保護消費者?大數據延伸出客製化、精準服務,法規又要如何管理?

另外,蔡政府在〈五+二產業創新政策〉及〈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鼓勵創新設創新研發中心,但在真正落地方面還有待商榷,新科技和數位網路的衝突如何解決?以Uber為例,是否危害社會、課稅、私家車沒有定位和乘客保險等問題,Uber如何對乘客、司機和政府負責?

運用募集群眾外包配送服務的公司Instacart執行長Apoorva Mehta:「我們正處於一個怪異的階段。 好幾百萬人在這個新經濟型態中勞動,但法令定義卻不明確。」

商研院副院長王建彬指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問世時間仍短,消費者、企業與政府監管單位均仍處於調適階段,未來還必須透過不斷的調整與磨合,才能夠適應這項新的商業法則。

新商業模式 新遊戲規則

王建斌表示,共享經濟的崛起使交易情境由企業對個人轉進至個人對個人,由於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與監管措施均較低,政府勢必需要針對這項議題研擬新的法規制度,在確保消費者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最大程度的商業創新空間。

針對共享經濟模式,行政院也已提出需在台灣設立公司、合法繳稅以及確保消費者權益三項原則,企業若符合相關標準,基本上政府均採取支持立場,目前Zipcar和oBike基本上都是合法公司。

不同於線性經濟的「一次性賣/買斷」,循環經濟多半為「租用」、「單次使用付費」等方式,但租用與買賣斷的獲利模式不同,不僅增加廠商營運風險和成本支出,也將使財務模組重新調整,廠商如何將附加價值最大化,將成最大考驗。

共享經濟帶來的機會

王建彬認為,台灣在共享與循環經濟浪潮中的角色與機會有三:

1. 推動社會企業 + 服務模式,創造循環經濟商機

台灣在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型社會、生態建設的表現相對領先,舉例來說,縣市政府在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表現亮眼,未來更應發展「城市礦產」產業(靜脈產業),使城市回收體系能銜接,並積極開發與引進技術,使回收物能安全處置與再利用,進而產生新就業機會。

2. 以商業服務 + 製造設計,驅動循環經濟豐厚資本

筆電代工廠緯創(3231)已投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售後服務及回收業務,營利率為代工本業的七倍以上;台北市YouBike結合雲端資訊商及自行車製造商的「共享平台」成功經驗,亦吸引GoGoVan (機車快遞APP)、Lalamove (即時物流平台APP)等新創業者,將台灣視為重要實驗場域而積極進駐。

台灣具備華人優質服務業和科技設計代工能量,可以商業服務與製造設計結合,成為趨動循環經濟的豐厚資本。

3. 以CE100 + 立法為核心,共創循環經濟美好未來

參考國外循環經濟CE100計畫作法,召集100家企業當先鋒,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及循環經濟立法。不少大型跨國企業如飛利浦(Philips) 、聯合利華(Unilever) 、宜家家居(IKEA)、可口可樂(CocaCola)等,以及歐美高等教育界知名院校,和各國政府組織,都是CE100的夥伴。

產業界解讀 共享經濟大有可為

台灣近來也有不少新創共享平台崛起,像是共享停車位USPACE以及台灣好蛋大平台Buyegg看到現有商業模式未被滿足的利基點;不約而同地,全球最大的汽車共享平台Zipcar選擇進駐台北,共享經濟到底能創造出甚麼樣的新商業模式?

全球最大共享汽車平台 進駐亞洲首站降臨台北

共享經濟的崛起並非一朝一夕,這是世代的變化,從擁有物質到追求行動自由,特別是千禧世代(泛指1980至2000年)的人,受到多次經濟危機和債務等壓力影響,當負擔大於便利性,千禧世代不再以追求「擁有」為主,更傾向「分享」及「以物易物」。

大台北用車率低,台北地區車主平日用車少於1小時的比例高達50%,而假日用車少於2小時車主數量達62%,一年8000多小時,真正使用車子的時間只有100多小時,Zipcar希望可以成為這種生活型態的解決方案,不僅提供通勤服務,也能解決都會中的各種用車需求。

前往文章

不是只會衝撞法規 USPACE進攻共享車位

共享車位USPAC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宋捷仁某次因公事臨停路邊,沒想到短短幾分鐘車子卻被拖走了,公事辦不了車子還丟了的慘痛經驗,讓他誓言要打造一個車位共享平台,解決台北市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就像是車位版的Airbnb或是車位版的Uber,如果停車位能共享,透過錯時停車達到一位兩停、一位三停,提高車位使用率,讓空餘不用的停車位提供給需要的人,釋出更多私有車位,滿足台北市區使用者的停車需求。

前往文章

雞蛋如何運用共享經濟?Buyegg說給你聽

堪稱是台灣雞蛋界Uber的「台灣好蛋大平台Buyegg」正式開站,這是首創雞蛋共享經濟的平台。優質蛋農集結起來,讓蛋農利潤免於被通路商吃掉大半,這就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最佳運用案例,將個人閒置/剩餘資源價值最大化,並透過網路平台分配增加產品週期,顛覆傳統消費模式,創造農民與消費者雙贏的農業4.0共享經濟時代。

Buyegg主要是希望消費者可以接觸小農,去除中間盤商抽成、物流和通路商的層層成本,當農民需要負擔的銷售成本從60%降至10%,自然會去用心維護品質,也給消費者更安心的食材。

前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