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國際旅展(ITF)剛落幕,參觀人數從去年的317,000人持續成長到366,976人次,較去年微幅成長1.63%,再創新高。參展單位銷售業績則有九成以上較去年成長,例如雄獅旅行社成長兩成、東南旅行社有一到兩成;雲朗集團成長兩成、六福集團成長一成,觀光旅遊產業看似熱潮未減。

然而,另一方面,2016年中之後因為大陸團客來台人數銳減,這一年多來也不斷看到「600家飯店求售」「五星級飯店加住一晚只要7元」「遊覽車司機賣車求生」的報導,感覺彷彿少了陸客,台灣觀光產業就失去生機。陸客不來,真的是台灣觀光產業的致命危機嗎?

台灣觀光產業的命脈是陸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6年來台旅客達1069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較2015年成長2.4%。按居住地區分,仍以來自中國大陸351萬人次、占32.9%為最多,但較104年減少16.1%。而由於觀光簽證簡化等措施,帶動東南亞旅客大幅成長,泰國旅客來台人次大增五成七。日本190萬人次、占17.7%,增16.5%;南韓88萬人次、占8.3%,增34.3%。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旅客也分別成長34.3%、23.9%、10.0%及6.2%。

數字看起來亮眼,但不少業者私下抱怨:「這只是政府的政績,又不是我們的業績!」的確,對於過去幾年大量承接陸客團的旅行社、飯店甚至遊覽車、伴手禮業者而言,陸客團留下的空缺,在沒有新客源補上前,業績始終未見起色。更何況,不只人數減少,陸客的每日平均消費也從最高點的270.31美元減少到2016年的198.43美元,難怪業者怨聲載道。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表示,受到陸客團減少的影響,的確有很多業者在這段時間經營得很辛苦。一樣陸客兩樣情,幾乎受訪的業界人士都表示,受影響的程度各家大不同,「跟前幾年倚賴陸客的程度成正比。」

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張積光大略計算,以墾丁福華過去陸客約占15%的比例來看,今年他們業績受到的影響大約一成,「還可以度過。」但是前幾年陸客占五成以上的飯店,今年大概都只能用「慘淡經營」來形容。若以所在區域來看,南部飯店受傷比北部慘重,整個產業「供過於求」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根基沒紮穩 陸客只是讓問題被凸顯

專營日本旅客赴台旅遊的新亞旅行社副總經理、台灣觀光協會對日觀光促進會副主委張雅琇說,他們沒有受陸客減少影響。但她的疑問是,在開放陸客之前,「政策執行者有沒有想清楚對於整體觀光產業的影響?」她舉例,在陸客來台的那段高峰期,對於日客也產生了排擠效應,「參觀故宮時最明顯。」

從政策的影響來看,在陸客大量湧入台灣時,因為港人、陸資的一條龍經營,台灣只能賺低廉的工錢;等到陸客忽然停止,飯店沒有生意上門,又紛紛傳出易手、倒閉潮,「政府應該要有類似閘道管制的前瞻眼光,謹慎評估可能帶來的影響。」張雅琇強調,台灣觀光產業的問題不是陸客,而是原本該做好的基礎建設沒有奠定根基,陸客的急速減少只是讓問題被凸顯。

台灣星級旅館協會理事長莊秀石則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數字。「現在還是有中國客啊,而且數量不比2008年的時候少!」

經營台灣唯一跨足飯店、遊樂園、野生動物園、餐飲、戲院等事業的六福旅遊集團多年,旗下最早成立的「六福客棧」自1972年開幕以來,屹立於台北松江路、長春路口已超過45年。

看遍台灣飯店業起落的莊秀石說,經營生意一定會遇到難題,以六福客棧為例,剛成立的那半年從早到晚人聲鼎沸,「當時金鳳廳一天的營業額,就有40幾萬元!」回憶六福客棧開幕之初的盛況,莊秀石記憶猶新:「從早上8點營業到晚上9點,人潮從不間斷,生意好到嚇死人!」

但半年後情勢逆轉。台灣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外交處境惡化,旅遊市場一敗塗地,甚至曾有一天只賣出一間房間的紀錄。「做生意就是這樣啊,有起有落,像2003年的SARS,那簡直像是世界末日一樣。現在中國客不來,沒有那麼嚴重啦!」

「這是一個檢討的機會!」在訪談中,莊秀石不斷強調,「趁這個時間,把以前沒空整理的房間翻修一下,都很好啊!」整理房間只是舉例,莊秀石想表達的是,台灣觀光業仍有太多再進步的空間。這一點,幾乎也是產官學界一致的共識。

20年沒進步 盤點觀光業陳年問題

莊秀石說,20年前在外面吃飯,桌上會鋪一張紅色塑膠袋,「現在不是一張喔,變成一疊!」一陣風吹來,免洗杯碗與面紙齊飛,大家都得紛紛伸手壓住,莊秀石苦笑:「一張變一疊是因為省工,只要拿掉髒的那張就可以接下一批客人,不必再鋪一次!」

省工、省人力、降成本,不單是觀光產業獨有的問題,但絕對是扼殺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今年觀光產業的各種論壇中,幾乎所有與會者都提到,觀光的基礎建設還有太多值得加強的部分。例如「一次景點」「蛋撻景點」充斥、政府效能不彰就是最常被提到的兩個問題。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表示,台灣各縣市有不少景點,但由於規劃不夠完善,熱鬧一時後往往就消聲匿跡。像位於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曾經創下當日到訪人次5萬人的紀錄。但是針對訪客所做的調查卻顯示,有12~15%的比例表示「以後不會再來」,另外七成則說「若增加設施才會再考慮」。

各縣市的「一次景點」有哪些?李世珍整理出,例如水晶教堂,台南北門、嘉義布袋、桃園大溪、苗栗通宵、嘉義山門都有;天空步道,例如桃園復興、屏東泰武、南投中寮、彰化八卦山、花蓮豐濱、南投清境,還有最新啟用的嘉義太平雲梯。

至於「蛋撻景點」則以「彩繪村」為代表,台中彩虹眷村榮民伯伯的彩繪紅極一時後,各地陸續出現類似觀光景點。但是,光有這些景點並不夠,因為旅客也只能走馬看花、拍拍照上傳網路就離開。李世珍說,政府用這些來拚「觀光大國」是不夠的,「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思考跟基礎建設才行。」

張雅琇則以日本的做法為例,從商圈、村、廳、市一路往上整合,哪裡有亮點?如何設置伴手禮中心?吃飯、停車場跟交通問題,全部要一併考量。日本發展觀光產業多年,已經發展出完整的SOP,台灣目前雖然看來落後,「但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們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台灣真的需要做觀光大國嗎?

而跟整合密切相關的問題,則是飽受批評的「政府效能不彰」。

政府訂下成為「觀光大國」的政策目標,育達科技大學校長黃榮鵬認為,「大」不一定好,也不見得適合台灣;與其做大,不如做「強」,「不能只是看人數的增加,品質才是關鍵。」

要落實這一點,李世珍建議,首先應該要重新檢視與建立公部門的「政績指標」。地方政府觀光局的人力不足,是事實,也是限制,「如何鼓勵公務員積極推動觀光?只要不犯錯就好,並沒有指標可以鼓勵他們。」

雄獅旅行社總經理黃信川對於日本地方政府的積極度印象深刻,「我們公司有接待不完的日本訪客!」這些訪客幾乎都是負責推廣觀光的日本各級地方官員及民間業者,行銷的動作非常積極。

「有一次我們的郵輪行程會停靠神戶,想安排旅客下船到神戶碼頭跑一跑,」黃信川向神戶市議會副議長提出這個想法,議長一口答應。沒多久,提出了完整的馬拉松規劃,包括將3000多位旅客接駁到神戶市區內的車輛都已安排妥當。「我們原本只打算跑跑步,但因為他們的安排,於是決定進入神戶市住一晚。」千人團體多住一晚,可以為業者帶來多少收入?這就是日本政府提升觀光的做法。

沒資源 地方官員只能克難行銷

嘉義縣政府副縣長吳芳銘坦承,縣市政府的確資源很有限,「所以我們必須靠創意,想辦法用免費資源,一點一滴來做。」例如,他在文化觀光局長任內就想出「新天龍八部行春」來行銷嘉義縣景點;他的個人臉書常常更新,寫的也大多是嘉義縣各地的風土人情與自然風景,「都是我自己寫的,自媒體時代,一定要這樣來行銷啊!」

當然,他們也會盡力拜訪台北的旅行社、各大公司福委會,也曾出國拜會推銷嘉義縣,並整合當地觀光旅遊業者,舉辦大型活動來聚集人氣,「能做的我們一定都做!」

中央政府方面,「交通部觀光局的位階太低」是多位業者不斷質疑的問題,「但是叫交通部長來也沒用啊,他又沒有深入了解!」

今年8月才從觀光局副局長轉任高雄餐飲大學副校長的劉喜臨表示,其實行政院設有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負責觀光產業發展與整合的政策跨部門溝通,他直言:「主導的人位階有多高,就可以有多大的力量!」

需要政府「正眼」看待

蔡其昌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之前就是從游錫堃擔任院長時開始,他自己擔任這個委員會的召集人,」這是政府「正眼」看待觀光產業的起點,至今也不過十幾年,所以無論是對於產業發展的完整思維或具體政策,都還有許多需要摸索調整之處,「但我一直很有信心,」蔡其昌強調。

「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當然要有角色,」蔡其昌長期關注觀光產業發展,目前並主持台灣觀光論壇,透過線上與線下方式,匯集產官學界對於台灣觀光的建言。他指出,觀光就是「活在這土地上的方式」,跟每個部會都有關,「是國家的高度,觀光局當然無法處理。」政府過去也從未以產業的思維來思考,所以要走的路還很長。

目前政策以「救急」為優先,例如給予房屋、地價稅的減免。但他也提醒,「要靠政府救的產業,不會是健康的產業,」「產業最重要的是體質要健全,業者才是主角。」

若再原地踏步 觀光恐淪夕陽產業

但是,身處於全球化競爭的環境,台灣觀光發展的腳步必須追上由科技主導的快速變遷,壓力比以往來得更大。商研院李世珍指出,光是網路普及所造成的衝擊,就讓整個旅遊觀光價值鏈產生巨大的變化。

電子化旅遊潮 觀光價值鏈大翻轉

在傳統的價值鏈中,旅遊產品供應商無法直接接觸消費者,必須倚賴批發商的銷售網絡與資訊流,價值鏈的溝通是單純線性關係。但在網路時代的模式則完全不同,消費者可以直接與供應商互動,削弱了批發商的影響力,只要有網路,消費者不僅可以蒐尋資訊,還能比價、甚至直接購買,使得價值鏈的溝通成為網狀結構。

這樣的變化,使得旅行社的影響力減弱,旅客自主權提升,從自由行旅客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來。飯店旅館業者看似能夠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可是反而形成新的挑戰,」星級旅館協會祕書長黃舒平指出,台灣有很多旅館業者習慣跟旅行社打交道,只要負責供應乾淨足夠的房間就可以,不見得能夠徹底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習性,「現在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很多業者並不知道要如何行銷自己。」

過時法規不改 市場大餅難做大

法規陳舊是另外一個必須立即面對的問題。旅館業者適用的是「觀光發展條例」,其中對於各項硬體、安全設施有嚴格規定;民宿業者規範的法源則是「農業發展條例」,莊秀石說,那是當年為因應加入 WTO對農民的衝擊,所以讓農民可以在農閒時出租空房,「現在很多民宿都是專業經營,根本沒有務農啊!」很多旅館業者都表達,很願意支持產業創新,「但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不公平的法規。」

另外,很多年輕人返鄉翻修老屋經營民宿,或推動在地小旅行。例如高雄鹽埕有一位放棄原本年薪百萬的金融從業人員,返鄉翻修外婆的新娘禮服店作為旅宿,獲得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更吸引CNN前來報導;而從紐約讀完藝術學院返回台南故鄉的年輕藝術家,整修美軍宿舍老宅,經營結合藝術展覽、餐廳的藝廊旅宿......立法委員余宛如說,但是這些「新旅創」業者都必須面臨「旅行業特許制度、在地導覽資格、網路招攬、旅宿管制」這四大法規限制。

「要修法,會是很大的工程,」蔡其昌說,觀光是服務業的總和,不同的業者有不同立場,必須花功夫整合並仔細審視法規,目前則先從溝通對話開始,能解決的先解決,「例如民宿的管理辦法,我們正在跟各公會研議,如果重新加以分類,讓年輕人可以進行老宅翻新,也讓旅館既有業務不受影響,在公平的原則下,共同將台灣觀光市場大餅做大。」

張雅琇語重心長表示,旅行社面對的是全球化競爭,台灣觀光產業面對其他國家的競爭,旅行社面對新的數位平台競爭,「政府究竟可以做什麼來協助業務打這場國際戰役?」如果一直沒有人出面整合資源,觀光很快也要變成夕陽工業,「台灣不能只剩下便宜,如果能活下來的都是金字塔底層,大家都會成為低價競爭下的犧牲者。」

危機.轉機.商機

陸客來台人數遽減,與其說是觀光產業的危機,不如說是一記響亮的警鐘,讓大家看到了產業的轉機,並且進一步發掘商機。

對於習慣靠製造代工業賺取外匯的台灣而言,如何以「產業」觀點來看待觀光,必須經過思維的徹底轉變,無論對政府或業界都是。例如,從「規格化」「降低成本」轉向「客製化」「增加價值」。

劉喜臨舉例說,有位業者專門接待日本遊客,台灣五天四夜的行程金額可達日圓170,000。問他怎麼做到的?業者說,日本旅客喜歡他的行程是因為不必趕路、買東西,可以很自在地在故宮逛四個小時以上,住五星級飯店,還可以在台灣的巷弄漫步,感受真正的台灣生活方式,「正因為這樣的產品,創造了口碑而吸引日本旅客。」劉喜臨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則是,「市場就在這裡,但台灣的業者要如何吸引這些人?」

陸客來與不來,並非問題的關鍵,台灣觀光產業真正需要面對的是競爭力不足。「中國客來台灣,那是短期的政治紅利,」蔡其昌接受專訪時強調,「我們當然很歡迎陸客來,但必須認清陸客會大量湧進,並非自由市場的結果。」

蔡其昌比喻,就好像農夫種田,鬆土耕地除草是本分,但如果天上忽然掉玉米下來,「當然要撿啊,傻瓜才不撿!」可是要知道,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隨時可能停止,所以雖然有玉米可撿,也不能讓自己的土地荒廢。他再三強調,「我們歡迎陸客,但要注意風險。」

什麼樣的風險?桃園天際飯店總裁簡瑞璋講得很清楚:「就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在觀光相關業者哀鴻遍野的情況下,住房率仍然維持九成的天際飯店,從一開始就不將大陸市場當成唯一。簡瑞璋分析,一方面因為陸客的數量會受無法掌握的外在環境變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他認為大陸旅遊的人數也不會無限增長。與其一心搶食陸客市場大餅,不如推動產業創新打好基礎,「自己的觀光自己救,這是大家都要面對的問題。」

日韓競爭力大躍進 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台灣觀光產業競爭力不足,從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17全球旅遊與觀光競爭力調查」可見端倪。在包括旅遊環境、政策、基礎建設以及自然人文資源在內的四大面向指標中,台灣的競爭力在十年前是第30名,今年也還是30名。反觀日本,則從25名進步到第4名;韓國由原本落後的42名進步到19名。蔡其昌說,顯然過去十年觀光產業的成長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現在禮物沒有了,台灣仍然要回到原點,從頭盤點自己的問題。

從產業發展潛力來看,全球觀光產值已經達到1兆2000億美元,而且維持向上攀升的態勢;從國家產業競爭力來看,簡瑞璋指出,觀光產業是唯一不會出走的產業,也是唯一的根本。因此,與其討論如何再增加陸客,不如回歸產業基本面,提升價值,藉此機會讓危機成為轉機。

軟硬皆施 危機才能變轉機

如何提升價值?黃榮鵬認為,「行銷是手段,品質才是根本,」最重要的是必須創造出「不會被模仿」的障礙。張雅琇舉日本人的整合與服務力為例,「坐新幹線訂位時,旅行社人員還會告訴你這個位置可以看山看海,或看到什麼特殊的景點,」服務周到細膩,儘可能滿足旅客在旅行途中可能發生的一切需求。

除了提升服務軟實力,李世珍認為必須跟上科技的發展,導入各項智慧裝置、物聯網,並且透過數據分析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都是業者應該積極追趕的產業趨勢。黃信川也強調:「旅遊行動化、電子化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另外,針對不同族群的觀光旅遊行程,也是台灣可以深耕經營的重點。蔡其昌舉例,像是針對銀髮族的Long Stay排名、穆斯林旅遊友善指數,在並未積極投入經營的情況下,台灣已分別獲得第4及第7名的佳績,「顯然大有可為」。

「面對危機,我們自己要變,」已經是許多業者的共識。撥開各種短期、表象的迷霧,回歸觀光產業本質,「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吸引人的,」劉喜臨說,台灣不缺資源,無論在自然環境、人文藝術或風土民情,都具有吸引全球遊客的條件,「但我們缺的是思維,以及觀光產業所需要的想像力。」蔡其昌的一句話說得鮮活:「好,沒有標準,客人願意來,就是最好的!」